2014年,我們和合作伙伴為中國家電品牌“海爾”打造了一個“全媒體智能客戶平臺”。這個平臺是以全媒體接入、大數據支撐、360°客戶視圖共享的客戶交互平臺。目前這個平臺已經投入使用一年多了,還在不斷地完善和優化中。
在設計這個平臺藍圖時,我最開心的是如今的技術支持能夠實現我們很多設想。從設計的角度來看,不怕異想天開,就怕沒有想到。企業的管理人員需要了解最新的技術,及時發現這些技術能給自己的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創新。
很多客戶體驗的創新來自技術的推動。上文談到的數據的整體運營、知識的客戶化與智能化,雖然來自業務人員對客戶洞察后從業務的視角進行考慮和設計,但是如果沒有現有技術的支持,是實現不了的。
客戶的整體管理應該在一個平臺上(過去的CRM是不夠的),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實現企業對客戶的全面支持,從客戶怎么進來到如何交互和交易,這個平臺甚至要把企業對服務商、供應商的支持也納入進來,這意味著企業要整體地運作客戶,無論是從哪個渠道進來或者出去,都能做到對客戶的識別、區分、互動與尊享地提供。
這就是全媒體智能交互平臺。說白了就是打造一個航空母艦,“海陸空”全面支持客戶,無論客戶是通過電話、手機APP、社交媒體、即時通工具、網站與企業交互,還是親自來到營業網點,企業都能準確地識別出客戶,為客戶提供屬于自己的服務和產品,讓客戶感受到專有的尊享。
一、全媒體智能平臺
1. 平臺的基礎
全媒體接入,與客戶相關的企業內外(外指合作伙伴)相關系統接入,數據的整體運營,這里面包含了某種意義上的所有數據(大數據),客戶觸點的統一管理和客戶化智能知識庫的支撐。
2. 平臺的使用者
首先是最終用戶,也即個體客戶;其次是大客戶,就是那些商業用戶;還有企業的經銷商,就是那些委托銷售企業產品的合作伙伴;再有就是服務商,就是那些為企業的客戶提供服務的合作伙伴。
3. 平臺的交互
平臺使用者根據不同的權限,通過手機、PC甚至VR進入平臺。使用者也可以直接到營業網點通過現場智能設備進入這個平臺。平臺可以實現產品/服務查詢、咨詢、購買、后續服務申請、產品/服務評價反饋等全過程業務,同時可以跟蹤服務的全過程,對客戶使用產品或者享受服務過程中的反饋進行記錄。
平臺會根據客戶的身份、標簽等信息提供精準主動的互動內容,而使用者與平臺的整體交互變成標簽記錄在平臺上,為下次使用提供更精準便捷的背書。這些信息又會根據不同的權限,反饋相應內容給不同角色的平臺使用者。
4. 平臺的價值
平臺可以讓客戶、企業和合作伙伴多方受益,是一個共贏的局面。企業和合作伙伴對客戶整體狀況充分了解,在企業內部把客戶價值最大化。同時對客戶來講,由于企業對客戶足夠了解,企業提供給客戶的價值也會最大化。
在現今時代,客戶可選的空間越來越大,客戶越來越不忠誠,誰能夠最大限度地在某些領域交付良好的客戶體驗給客戶,客戶就是誰的。而平臺化恰恰是提交好的客戶體驗的基礎。
那么我們重點看看在這個平臺上,用戶是怎樣與企業和企業的合作伙伴交互的?
二、從人機到人人的交互
考慮到企業要節約成本及客戶使用習慣,這個平臺的交互方式分為人機交互和人人交互兩種。這兩種交互模式的目的都是為了達成客戶需要,交付良好的體驗。
▼首先,客戶是怎么進入這個平臺的?客戶可通過兩種方式進入。
第一種是客戶自進入。當客戶在某些渠道購買產品或者本身是產品持有者時,就已經進入了這個平臺??蛻舻幕緮祿唾徺I行為、產品及消費數據會被記錄下來,客戶也有了初步的標簽。
同時客戶與企業通過各種渠道與企業服務人員等進行交互時,也進入了這個平臺,平臺也會記錄下客戶與企業的交互行為信息。隨著物聯網的發展,網器數據直接進入平臺,客戶通過網器使用直接產生平臺數據交換,也是進入的一種方式。
第二種是企業主動出擊,在一些公開或者半公開渠道,獲得一些人的信息,直接納入這個平臺,這些人可能是企業的已有客戶,也可能不是企業的客戶,后者我們稱之為潛在客戶。這些潛在客戶也會被貼上標簽,以便企業之后與他們交互。
▼其次,當客戶與企業的觸點發生交互時,系統根據客戶價值進行細分,同時考慮客戶偏好、業務復雜度等信息,把客戶引入人機交互或者人人交互。從某種角度講,企業的策略是80%的客戶需求可以在人機交互中完成,20%的客戶需求在人人交互中完成。
人機交互中,客戶通過企業的“業務機器人”與企業進行交互,完成咨詢、查詢、辦理、預約、人工前預處理、信息采集、調研、評價等業務。好的人機交互能夠讓客戶喜歡這種不被打擾的溝通模式,利用碎片時間處理相關事項。
人人交互,更多是針對人性化溝通的內容,比如投訴抱怨的化解,深度需求的挖掘,銷售的促進,及針對弱勢群體的支持。
人機—人人交互模式是無縫切換,根據業務場景,企業在后臺設置閾值,可以在約定場景下,自動從人機轉換到人人交互;或者可以把選擇權力交給客戶,由客戶選擇交互模式。
互助模式是人人交互模式的一種。它在網絡游戲公司很風行。玩網游的人會有很多專家級的人物,他們有自己的論壇,社群,他們之間的幫助和交流比企業與客戶的交流更有效。這種模式實際上是一種眾包模式。它可以利用客戶的專業知識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這種信任感和企業與客戶的黏性反而會增加。
▼在客戶與企業進行人機—人人交互過程中,這種模式不但要滿足客戶的需求,還有可能促成銷售、發現商機;無論客戶的初衷是服務需求還是產品咨詢,都可能交叉產生機會。
例如,當一個客戶咨詢流量不夠用的時候,就意味著這位客戶有潛在增加流量的需求,那么推薦給客戶合適的流量包就是順理成章的。例如,上門安裝客戶新買的空調,很可能家里同品牌空氣凈化器濾網要換的延展服務就產生了。
▼無論是人機交互還是人人交互,這個過程既是標簽的使用過程,也是標簽的生成過程。標簽的生成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企業沉淀的客戶數據,通過技術手段直接生成客戶標簽,形成客戶畫像。這些標簽特征會應用到客戶與企業的交互過程中。
同時在交互中,還會產生新的標簽。有些標簽是系統自動產生的,如客戶偏好的渠道、客戶地理位置等;還有些標簽是交互人員手工打上的,如客戶易怒、客戶屬于專家型的、經常提問非常專業的問題等。
▼在整個交互過程中,要形成交互過程自我管理優化的機制。以客戶互動為主導,構建評價的閉環。在以往服務或者產品購買的交互過程中,客戶很難自己選擇服務提供者或對交互過程進行評價。
在交互平臺上進行人人交互時,如果企業資源許可,可以將交互提供者信息公示,包括人員照片上墻(上微信、客戶端APP、PC服務界面等)、服務人員星級適用技能及過往被客戶的評價等。
客戶可以選擇交互提供者(如客服人員、上門安裝人員、技術支持人員、客戶經理等),在交互完成時,通過自己的手機端等對服務進行評價,或者直接留言評論。這些信息也作為企業考核合作伙伴的依據(如服務提供商,經銷商等),而企業也可以將其作為人員考核的依據。
三、“智能”帶來的快感
最近智能機器人炒得很火。我曾經參觀過一家做客服智能機器人的公司,他們介紹機器人有多少萬條的語料庫,并給我舉例,輸入“你哥哥是誰?”這樣的話,機器人給了個搞笑的段子作為答復。
我很吃驚,問他們這個機器人是干什么用的,答曰“服務客戶的”。我又問,那么為什么讓客戶調侃它呢?答曰“讓對話自然化,像人一樣……”其實我很不贊成把與客戶交互的機器人做成人機聊天工具,我更希望那個機器人是能夠真正解決客戶問題的設備,而不是插科打諢的“人”。
現在的技術還不具備使機器能洞察人的意圖的能力,那么“智能”的焦點不應該在聊天,而應該在解決客戶問題上。
怎么才能在“解決客戶問題”上做到“智能”呢?
1.重新命名機器人,去掉“智能”二字,用“業務機器人”替代。這樣降低企業對機器人的期望值,正確認識目前技術的局限性,把機器人使用的焦點放在滿足客戶需求、解決客戶問題上。
2.正確認識機器人的智能來自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是對客戶場景的洞察和業務邏輯的客戶化。所以要讓機器人“智能”,企業的業務人員必須諳熟客戶,了解客戶的交互邏輯,在交互場景上考慮客戶的業務及心理需求。
▼第二是需要與客戶內部客戶管理系統、業務系統等系統對接,才能夠達成“智能”。就以我和A電信運營商APP交互的案例為例,我希望當我登錄后,機器人能夠知道我是誰,我的問題的呈現要和我匹配,當我問“我開通了什么業務”時,呈現給我的是我的業務內容,或者跳轉到我的業務界面,而不是告訴我怎么查詢業務。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機器人沒有和內部系統對接,只有單獨編撰話術的獨立的系統。
▼第三是客戶化用語。比如某電信運營商經常提到WLAN,我曾經問機器人是否有免費的WIFI時,機器人還是一味地回答WLAN。WIFI這樣的用語已經很通用了,可愛的電信運營商依然執著地和你自說自話!
3.人機交互在設計達成客戶需求時有三個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人機交互直接解決。一般咨詢、查詢都可以,前者只需要編撰話術,不需要其他系統支持,后者需要對接內部系統。
▼第二個路徑是引導客戶辦理業務、預約等自助完成交易。這個路徑需要洞察客戶場景,建立場景關聯,同時需要設計引導模板,并與內部業務系統對接。
▼第三個路徑是進入人人交互。這需要設定一些規則,比如投訴抱怨類,直接進入人工,或者設定客戶選擇進入人工,或者設定當客戶同一問題操作了三步還未解決,即強行切入人工,不要讓客戶困惑下去。
基于場景的客戶交互,沒那么多聊天,只聚焦在解決問題和客戶可能關心的其他問題上。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不但提供了答案,還和內部系統對接,讓客戶可以直接自助辦理業務(見圖2.6.2左邊的“訂單列表”,可以直接點擊進入自己的訂單列表進行操作)。
“小游猜您可能還想了解”是關聯場景,客戶可能在這個問題下還關心其他關聯問題。在提供了答案、自助途徑后,對于可能的情況,做了人工的入口。
這些操作對客戶來講比電話溝通要清楚,因為我之前談到過,語音是流逝的(除非溝通時,你進行錄音),無法一遍遍再現和留存;而文字或者圖片、視頻傳達的信息是可以留存反復看的,如果引導得好,客戶可以不用思考直接就能解決問題。
所以目前企業與客戶交互的“智能”不是機器人智商幾歲,而是交互過程設計是否站在客戶視角,能否讓客戶輕松地解決問題。
“海陸空”立體化地與客戶互動,知道客戶是誰,針對客戶的需求和特征解決客戶問題,滿足客戶自己知道與不知道的潛在需求,在關鍵時刻幫助客戶,讓客戶體驗到被重視,得到尊重,滿足虛榮心,獲得尊享,與客戶配合的腳步不凌亂,體貼而和諧,這是客戶體驗架構設計的目的和宗旨。
下一篇:你的門店人員離職率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