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質量理論為我們展示了一套質量提升的路徑,即從計劃(Plan)、 執行(Do)、檢查(Check)到調整(Adjust),之后再回到計劃,往復進行,從而讓質量不斷提升。
事實上,這個理論今天被不少人熟知是因為其對計劃工作的廣泛影響,甚至被認為是一個計劃工具,但本質上來講,它是一套質量提升理論。
這個理論啟示我們,要提升質量,在操作層面應該注意四點:
第一點,計劃是品質提升的起點。很多人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很多企業想把自己的產品做好,想把自己員工的素質提上去,但是不知道從哪里入手。
事實上,提升品質的切入點就是計劃。我們要改善自己的工作,改進自己的產品,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一步就是要做計劃。因為有了計劃,才知道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才知道怎么成為那樣,才能判斷最后有沒有成為那樣,才能知道下一步該怎么樣。
所以,有了計劃,我們才擁有改善的起點。如果有人說想改善自己,但是現在還沒有任何計劃,那將是無本之木。
第二點,執行必須有標準。做完計劃之后,必須要來取行動,否則,計劃就沒有任何意義。執行計劃的關鍵在于,要有具體的標準。
例如,要提升產品品質,需要知道具體要達到什么樣的質量標準,達到這個質量標準的操作流程和要求是什么,其中的關鍵時間點和注意事項是什么,等等。如果沒有這一套標準,執行的效率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我們一定得理解執行的目的。執行的目的就是確保計劃的完成,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自己蹚出一條路來,那是創新和學習,而不是執行。 執行的關鍵考核標準就是高效準確。
第三點,檢查執行過程。在這一點上,我們通常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于,雖然有檢查工作,但只檢查結果,這也是大多數人的習慣。事實上,檢查必須重視過程,如果過程得到了認真執行,結果一般也會達到,并且是高質量的結果。反過來說,不見得結果達到了,結果的質量就高,或者說結果實現不代表過程就沒有問題。
這樣的情況我們見得并不少。如果環境部門只看年底要達到什么樣的考核標準,或者只看全年的平均值,而疏忽了過程,就有可能導致雖然結果符合標準,但是過程中的問題全部被隱藏起來。
★例如,年底的環境非常好,但是上半年的環境卻遭到了巨大破壞,最后結果的平均值是靠年底的火速趕工提上來的,那么這樣的質量有效嗎?企業的業績也是如此,如果只是結果達標,而實際得到結果的過程中卻有很多急功近利的行為,那么,雖然會一時獲得利潤,年終考核也看不出問題來,但也許第二年就會暴露出問題。
因此, 不要疏忽過程,要在意行走的印記,在意過程的品質,穩扎穩打。只有在過程當中給自己埋下善因,才能結出善果。
第四點,檢查之后一定要做改進。千萬注意,檢查工作不是例行公事,更不是領導者的視察工作,不需要放在光榮榜上去彰顯,更不需要粉飾問題、遮遮掩掩。檢查的工作很實在,就是找出真正的問題,把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總結出來,放在下一輪的計劃當中,只有這樣,新一輪的質量提升才能開始。
因此,質量是一點一滴提升的,如果每一次在計劃的執行中都改進一點點,并持續進行下去,就會真正擁有好的品質。我們的自我改善、產品改善、工作改善、流程改善都是如此,改善必須和持續連接在一起。這種“持續改善”正是高品質的秘密。
相反,千萬不要每次都疏忽一點點,千萬不要遮掩和粉飾不好的環節,因為長期忽視的結果一定是質量的大幅下滑。所以,要讓品質在陽光下成長。
如果我們肯努力讓自己堅持幾次改善循環的話,一定會愛上這樣的改善,因為每一次循環都讓自己變得更好。而當我們把持續改善修煉成自己的行為習慣時,我們個人、公司以及社會的品質文化就會生成。大到社會,小到個人,因為點滴的持續改善,就可以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