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至25日,2017稻盛經營哲學第十屆年度報告會在深圳圓滿舉行。盛和塾塾長、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名譽董事長稻盛和夫先生,以視頻形式在報告會上發表了精彩的演講《企業的自我革新—從京瓷新產品開發談起》,下面是演講全文。
01企業要有能夠孕育“革新”的風氣
我們企業經營者,不管屬于什么行業,都始終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中。特別是隨著全球化的進展,技術革新日新月異,在現在這種經濟環境下,我們一刻也不能馬虎松氣,不能安于現狀。
哪怕是現在很賺錢的產品,隨著市場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或許什么時候就會被淘汰。為了不被淘汰,除了勇于變革,果斷進行新的挑戰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企業一旦安于現狀,停止不前,就必然會退步。企業若想持續成長發展,那么,只有自我革新,就是說,除了不斷改革自己之外,別無他法。
實際上,回顧京瓷從中小企業到中堅企業、再到大企業的發展軌跡,就可以明白,京瓷的歷史就是一部否定現狀,面向未來,不斷反復進行自我革新的歷史。而這種革新的基本內容,就是向被認為不可能成功的、困難的事業進行挑戰,創造這個世界上沒有的劃時代的產品。
所謂劃時代的產品,不是說社會已經有了這樣的需求,不是說知道有了既存的市場才去提供這種產品。即使社會還沒有這種需求,通過革新性的技術開發,去創造出新的社會需求,開拓出嶄新的市場。
這種革新性企業的存在,培育了新的產業,擴展了新的雇用范圍,搞活了整個社會的經濟。通過革新性的技術開發來改變現有的價值觀,創造出席卷全世界的新產品,但是很遺憾,這種革新性的企業非常之少。
我們平時推進工作時,一般是采取所謂自下而上、層層疊加的方式。例如,在開發新產品時,會盡可能收集已有的數據和文獻,匯總手頭的技術要素,從中探求可能性。我們習慣于這種自下而上、層層疊加的方式。但是,采取這種工作方式,就很難產生超越常識的東西,孕育不出飛躍性的嶄新的構想。
企業的自我革新也是一樣。企業要尋求變革,要推進引領時代潮流的事業,決不能在過去的延長線上依賴過去的經驗,必須與過去訣別,展開自由奔放的想象。
另一方面,引領世界潮流的歐美企業,他們不是一味收集現成數據和相關技術,而是“應該創造這么一個理想的東西”,就是先創造“概念”,然后,再思考為了把這個概念變成現實,需要哪些相關的技術。
我想,相對于自下而上方式,這可以稱之為自上而下方式。這里的“自上而下”不是指社長或經營干部從上而下發出指示,而是首先有概念,建立CONCEPT,由此展開工作,這樣一種所謂“自上而下”的方式。
但是,這種思維方式非常少見,這是現狀。在可以自由想象、暢所欲言的會議上,有人提出“想做這樣一個新東西”。這時候,其他參會者就會指責他,批評他的想法是多么荒謬。他們會駁斥說:“從我們公司具備的技術以及技術隊伍的體制來看,你的提議毫無價值,根本不可能實現”。結果新想法、新建議就遭到扼殺。很遺憾,現在就存在著這樣的風氣,總是否定所謂“異端的發想”。
在諸位塾生企業里如果也存在這種風氣的話,你們一定要努力去消除。無論是在開發嶄新技術的時候,還是企業本身為了適應新時代而進行自我革新的時候,都要允許所謂“異端的發想”,而且要主動聽取,積極采納,要形成這樣的公司風氣。
如果缺乏這種能夠孕育“革新”的企業風氣,無論怎么激勵大家要“開發新產品”、要“開拓新市場”,結果都不奏效。新產品不可能順利開發,新事業不可能順利拓展。
2養成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事業的習性
那么,要不斷地孕育“革新”,就是說,要持續不斷地發揮創造性,具體該怎么做才好呢?關于這一點,我想通過介紹幾個京瓷技術開發的事例,與大家一起來認真思考。
創新型企業要從零開始創立新事業,為了謀求與現存企業和事業之間的差別化,那么,理所當然,它就要開發出革新性的產品或服務。如果創新型企業想要持續生存并成長發展,那么,它就必須持續地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在許多情況下,這是因為創業者自己抱有強烈的危機感,他們感覺到“僅僅依靠現有的產品和服務,將跟不上時代變化的潮流,企業將難以為繼”。
京瓷的情況就是這樣。如果不能持續開發新產品,公司將會破產。我一直懷有這樣的危機感。
京瓷創業初期的產品,是我最早任職的松風工業時**發的U字型絕緣體。是用在電視機顯像管的電子**里的絕緣零件。當時我們只有這一個產品。它是用我在日本首次開發成功的新型精密陶瓷做成的產品,名叫鎂橄欖石,它的高頻絕緣性能優良。它給京瓷公司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但是,因為京瓷創業僅靠這個U字型絕緣體,所以作為經營者我十分擔心,一旦U字型絕緣體的訂單中斷,京瓷馬上就會垮臺。
這決非杞人憂天,很快就成了現實。U字型絕緣體將被硼硅酸燒結玻璃這種絕緣零件所替代,趨勢已經明朗。
硼硅酸燒結玻璃在京瓷創業后的第二年1960年前后,在歐美已經開始使用,在日本,東芝、日立、三菱電機等企業也已經引進。京瓷的客戶松下電子工業也提出,不久以后也要用這種產品來代替U字型絕緣體。就是說,京瓷創業時唯一的吃飯產品僅僅過了一、二年,就成了風中殘燭。
松下電子工業明言“幾個月以后就要用硼硅酸燒結玻璃來替代現有產品,如果京瓷到時不能提供的話,就打算從別的公司采購”。我們雖然也意識到這種情況遲早會到來,但仍然吃驚不小。
這時候如果說一聲“做不到”的話,當時已增加至每月50萬個的U字型絕緣體的銷售一下子就會跌落到零,公司的經營就會地動山搖,因此,我當即表示“京瓷也制造硼硅酸燒結玻璃”。
話雖然說出了口,但是,我們既沒有有關玻璃方面的專業知識,更沒有制造硼硅酸燒結玻璃的技術和設備。
經過調查,得知使用硼硅酸的這種玻璃熔點非常高,而且也弄清了這種原料的成分比例。
緊接著,我們就去拜訪位于東大阪一帶的幾家中小玻璃生產廠家,懇求他們為我們生產這種成分的玻璃。但都遭到了拒絕,他們說“過去從來沒有熔融過這樣的玻璃”。
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后總算找到了一家小型玻璃廠,同意將熔化原料的窯爐借我們一用。在使用窯爐的那個晚上,我們把幾十公斤原料裝進口袋,放進公司僅有的小車“斯巴爾360”,向東大阪駛去。
但是,當我們把原料放進窯爐升溫的時候,玻璃原料不僅沒有熔化,而且我們這邊拿過去的耐火的“坩堝”竟然燒穿了底,結果把窯爐也破壞了。當時我們不知道必須使用特殊的“坩堝”才能熔化這種玻璃。
這之后,我們更換坩堝,并多次變更原料的配比比例,每晚奔去東大阪的玻璃工廠,熔化原料,試制產品。經過反復試驗,總算做出了可以向松下電子工業交貨的產品,趕上了U型絕緣體的更新換代。
這一硼硅酸燒結玻璃產品,后來我們又開拓了其他客戶,做得最好的時期,京瓷占了日本國內80%的市場份額,一直到2004年這個產品才結束生產,在長達40多年的時間內,為京瓷的經營做出了貢獻。
事情就是這樣,京瓷從創業初期開始,就必須向新產品、向未知的領域進行挑戰,這是宿命。而且,不挑戰新事物,公司就無法生存,全體員工都具備這樣的危機感。這不是“能”還是“不能”的問題。必須不斷發揮獨創性,這是市場必然的要求,凡是中小企業都一樣。
一般來說,公司必須把自己擅長的事情做徹底,必須磨練這方面的技術。所謂“選擇與集中”,就是要選擇自己的強項,把力量集中在發揮特長這一方面,否則就會失敗。
的確,這是真理。我也一直向部下強調,要盡可能用自己的“絕活”一決勝負。但京瓷的情況是,只靠我們拿手的絕活,只靠單品生產,企業還是難以為繼,我們一開始就有這種深刻的危機感。基于這種危機感,我們千方百計開發成功,并讓它事業化的,就是這個硼硅酸燒結玻璃產品。
從那以后,必須不斷開發新產品、開拓新事業成了京瓷的習性。作為遺傳基因,我認為這已經植入了京瓷員工的心中。
3用純粹的心靈在認真忘我工作中發現新事業
在這里,我也向各位塾生提出希望,“滿足于現狀就意味著退步”,公司全體員工都要共有這樣的意識,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努力營造充滿活力的公司風氣。
基于這種危機感,公司中充滿創造創新的氛圍,那么就可能掀起前所未有的、超越常識的、飛躍性的技術革新。在京瓷成長發展的歷史中,劃時代的多層半導體封裝的開發成功就是好例。
前面講到,還處在小企業階段的京瓷,為了生存,對于當時看來不可能做成的產品,也斷言“能行”而拿下訂單。但是即使這么做,對于毫無名氣的京瓷來說,愿意下訂單的公司仍然不多。我們積極地把樣品送貨上門,但還是很難獲得訂單。這是因為日本的商業習慣成了障礙,有關公司只跟屬于自己系列的子公司做生意。
于是我考慮,不是把重點放在日本國內,而是把產品賣到市場開放的美國去,努力讓美國的企業使用京瓷的產品。如果能獲得美國的認可,那么,當時有許多從美國引進技術的日本企業也會積極地使用京瓷的產品,我就是這么考慮的。
1960年代,正好電子產業開始興起,現在我們身邊使用的許多電子設備,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集成電路”,也就是IT技術開始確立。位于美國西海岸的硅谷,與半導體相關的企業猶如雨后春筍,紛紛成立。這些企業希望京瓷向他們提供陶瓷零部件,用來保護半導體芯片。這樣的商談越來越多。
在這個開拓美國客戶的過程中,到1969年春天,仙童半導體公司提出了要我們做陶瓷多層封裝這一全新概念的產品,我們接受了這一要求。
對方的技術負責人這么說:“硅這種物質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很差,需要把它與外面的空氣隔離,避免急劇的溫度和濕度的變化。同時,從外部進來的電流信號,經過兩層電路,再將信號引出。需要制造這種概念的產品。就是說,在精密陶瓷的燒制品中,要將多層電路密封在里面。你們能做出這種封裝部件嗎?”
客戶提出了這樣的概念,但這是全新的概念,怎樣才能做出來,沒有人知道。而且客人的要求是,這種劃時代的產品在短短的3個月內就要開發出來。無論怎么考慮,這個要求都是大大超出了京瓷當時的技術水平。一般來說,只能婉言拒絕,說一聲“實在做不出來”。
實際上,美國的陶瓷廠家用陶瓷薄板重疊做了各種試驗,但結果都失敗了。
但是,我并沒有按照當時京瓷的技術水平來判斷“行”還是“不行”。而是按照客戶提出的概念,拼命思考“怎么做才能夠成功”。
在拼命地持續地思考過程中,一個創意在腦中閃過:“做一個像口香糖那樣的東西行不行呢?”
以前用的方法都是把松脆的陶瓷粉末加壓成型。這次做一種富有粘性的類似口香糖的東西應該可以吧。另外,用高溫燒制的精密陶瓷里面必須有電路通過,那么,用鎢這種耐高溫的金屬粉末做電路行不行呢?我這樣思考。
正好在京都有一家叫西陣的染色廠具有絲網印刷技術。制作具有韌性的陶瓷薄片,應用印花技術,在薄片上將糊狀的鎢粉印刷上去,形成電子回路,然后把薄片**片合在一起燒制成產品。鎢在極高的溫度下才會熔化,但把它放在普通的爐中燒制,它就會氧化。做到用鎢粉制成電路這個階段,算比較順利,但必須要在鎢不會氧化的爐中燒制陶瓷,為此,就要在爐中充進氫氣。
但是,爐溫高達1400度,這種情況下向爐內灌進百分之百的氫氣就可能引起大爆炸。為了不讓氧氣混入,我們開動腦筋,將氫氣和氮氣按照一定比例混和,形成不會爆炸的混合氣體注入爐內,這樣在燒制過程中鎢就不會氧化。開發了這種燒制技術,多層封裝這一新概念的產品制作就成功了。
這一陶瓷多層封裝的開發成功,成了京瓷飛躍發展的契機。當時,京瓷公司每天都是門庭若市,硅谷的半導體廠家都要求京瓷為他們制作陶瓷封裝。因為各廠家產品的形狀不同,“我們廠需要這種形狀的這樣的產品”,他們紛紛來訪京瓷。特別是英特爾,在它的創業者羅伯特**8226;諾依斯執政時期,一直使用京瓷的封裝。
京瓷為什么能夠開發出卓越的半導體多層封裝呢?從根本上來講,當客戶提出:“這樣的東西你們能做嗎?”這時候,用客戶描述的概念為基礎,在拼命思考的過程中產生了靈感,這種靈感是成功的契機。“這樣試試,那樣試試”,在反復試驗試錯的過程中,把靈感變成了事實。
剛開始的時候,只是一個創意,是只靠自己似乎根本無法實現的創意。當時,多層封裝這個概念是沒有的,所以全世界都認為,這樣的東西根本做不出來。有人向我們提出了這個夢幻般的提案,在反復思考中來了靈感,無論如何也要把靈感變為現實,不斷地拼命地努力,其結果,半導體多層封裝這一嶄新的產品誕生了。
回想起來,那確實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創意,同時,也是一個引領潮流的劃時代的產品。不難想象,市場需求非常巨大。我判斷“這行!”于是就在鹿兒島縣的川內市建造了大批量生產的工廠。開始階段雖然經歷了許多辛苦,但后來作為半導體多層封裝的生產據點,川內工廠發展非常順利,一直到今天,這個半導體陶瓷封裝作為一個骨干事業,給京瓷的收益不斷做出貢獻。
席卷全世界半導體產業的這個陶瓷多層封裝的開發成功,帶來了京瓷的高速發展。而且在這之后,京瓷也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接二連三地在電子零部件的開發和事業的多元化方面大踏步前進。在股票上市的同時,股價達到了日本第一。京瓷無可爭議地成了日本有代表性的電子零部件廠家。
事業的拓展如此迅速強勁,當時就有不少人問我:“你為什么有那樣的先見之明?”還有人夸獎我:“你總能看清時代的潮流,接二連三打出絕招”。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不是特別的天才,不可能正確地預測未來。
對于公司的將來抱有深刻的危機感,在拼命經營的過程中,就能感覺到新的市場,感覺到時代的要求,如此而已。這就好比在用純粹的心靈認真忘我工作的過程中,神靈伸出了援助之手,神靈告訴我:“這里有市場”、“應該進入那個事業”。我就是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