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華為是否會面臨人才過剩呢?黃衛偉老師解釋說,在單點突破的過程中,肯定會有人才的重復感,會有一定重疊,但光靠規劃,資源投入可以很經濟,可是從效率來說未必是好的,所以人才方面也要考慮市場機制和計劃機制兩者結合,“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這是華為2017年提出的方針,方向明確了以后,可能更需要市場機制,頂層設計反而容易看偏,活力也沒有了。組織資源會不會浪費很難判斷,但平臺在積累,在做厚,在靠近成功,就必須要有一定冗余。但在華為研究領域沒有失敗的概念,只要證明此路不通也是戰略貢獻,而且能力在積累,這個意義不亞于成功。
延伸閱讀:AI時代華為面臨哪些挑戰
1、華為是不是已經陷入了創新者的窘境?
創新者窘境的一個很大表現是,在市場上不斷追求高價值客戶,產品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產生功能過剩,這恰恰給新創公司提供切入機會,逐步用低成本方案把一些優秀大企業給顛覆了。這就是回不去的低端市場所產生的尷尬。
黃衛偉老師認為,華為雖然是一個有很強技術背景的公司,但它有兩個輪子進行驅動,一是以客戶為中心,客戶需求導向開發;二是用技術導向研究,但技術和研究最終又要回到客戶需求上。華為手機采用雙品牌策略,華為品牌定位于高端,瞄準的是蘋果、三星,榮耀品牌定位雖然相對偏低端,但華為始終在為低端市場創造產品,而不是簡單通過降價來滿足低端市場需求。
華為雖然是以客戶為中心,但又不盲目地貼近客戶。任正非曾說:貼近客戶就沒有戰略。靠客戶太近的話,就只能是滿足其短期需求,而容易錯過大的戰略機會。客戶需求,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過程,這樣才能做出真正的產品。
2、華為做大以后,多元化是不是也成為一個必然?
黃衛偉老師說,多元化分兩種,一種是橫向多元化,另一種是產業鏈上縱向多元化。華為實際上是后一條路線,企業做大以后,業務組合一定是多元化,否則沒有辦法平衡風險。華為所在通訊行業具有周期性特點, 3G裝滿了,4G沒有來就沒有訂單,4G裝滿了,5G沒有來就沒有訂單。通過縱向多元化,華為把增量市場和存量市場結合起來,存量市場增長的時候,運營商業務可以快速增長,存量市場下降,增量市場又補上去,這樣可以幫助度過艱難期,甚至可以在谷底實現彎道超車。
3、大家都在做平臺,華為的優勢在哪里?
黃衛偉老師說,核心看誰的平臺能夠更有競爭力,能突破關鍵技術,能給合作伙伴賺錢。華為和互聯網公司有很大區別,互聯網公司是追求股東價值最大化,但這種思維模式想走到前面去不容易。華為在自己所處的領域,要做到領先就要聚焦,就要做產業門檻,沒有門檻的產業是不值得做的,門檻方面技術是關鍵,還包括規模、經濟、品牌等等。
任正非也在內部強調過,華為不做公共人工智能產品,不做小商品,始終保持在主航道上。AI現在有泡沫的,做得太碎、太淺不可取。人工智能仍然是新生事物,在實現過程中雙軌運行,要接受階段性的成本上升,實現清晰的長期目標,不要“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華為要的是旗開得勝和最終成功。
4、您在2017年10月,曾總結過華為面臨的四大挑戰,包括:如何幫助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成功,如何管理創新和不確定性,如何簡化管理、激活組織,如何保持長期艱苦奮斗。現在有什么變化嗎?
黃衛偉老師回答說,這個歸納沒有經過華為認可,我覺得都在進展中,但這四個挑戰仍然存在!
黃衛偉老師最后還提醒說:華為值得中國企業學習,但如果不端正經營態度,不樹立長遠目標,你是從華為學不到東西的。
文章摘自-微信公眾號lanxue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