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上一位朋友曬出的投資餅圖,近30萬資產,火力很猛地全部集中在二十多家P2P,收益近14%。他也意識到如此配置不妥——應該再繼續投新平臺,目標將錢分配到30家P2P。
對工薪族來說,30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卻已經足以展示出配置的魅力和有趣之處。
坐擁同樣一筆錢,如何排兵布陣、誰做前鋒、誰是后衛、誰是守門員,抑或全員沖上火線打戰,結局會有何區別?
答案是,天壤之別。
那么,所謂配置是不是一門諱之莫深的玄學?其實,有三個簡單又好用的方法,能讓你的資產有效互補,相親相愛。
1、長期+短期
先說明一點:這里說的長短期,不是指你買的時間長就叫長期,持有時間短就是短期,而是由投資品種本身“天性”所決定。
以P2P為例,項目周期多數集中在1年內,從時間標尺看頂多就是中短期的固收,你就算循環投了50年,它依然是中短期。
所以說,剛才那位全倉P2P的盆友:哪怕你投了100個平臺,所有糧草照樣齊刷刷地趴在同一艘時間小船上,一葉孤舟陪你在茫茫大海上蕩啊蕩。
這就把資產配置的路子走歪了,不僅有風險,還錯失了讓它們發揮更大效能的機會。
再說,能有條不紊管理好100個平臺的投資賬目的人,我都敬你是條好漢。你想呢,一個個平臺光登錄一遍就要消耗半天,更別提兼顧回款時間、防止資金站崗、跟蹤安全性等各方面,把你折騰得七葷八素完全不在話下。
2、固定收益+波動收益
比如我自己,投資盤子里的大塊圍繞P2P+基金定投,占比70%以上。
當然,可選擇的品種不少。
常見的固定收益產品,包括銀行定存、國債、票據理財、貨幣基金以及網貸等等。
而波動收益(也叫權益類)產品,典型代表除了基金,還有股票、黃金、期貨、虛擬幣…
從長期看,波動型產品比固定收益掙得更多。之前我聊過,越是強波動的金融品,越需要時間填平鋸齒狀的裂縫。時光濾鏡的柔化效果可比美顏相機厲害多了,誰都不想被忽高忽低的走勢圖扎心,定投就能以“分批進場”的從容姿態,完美地實現預想。
細水長流個3-5年,多少能嘗到甜頭。
關鍵,要按得住躁動的小火苗。
再往下細分,固定收益權衡收益率、安全性、流動性三者,各有側重地分流?;鸲ㄍ犊梢源笮”P指數為主,朝陽行業、精選混合等個人口味為輔,DIY屬于你的基金組合。
總之降低關聯性,以此繞開同漲同跌的局面,不然和跳樓機似的,太刺激了誰都hold不太久。
3、手抓黑天鵝+腳踩灰犀牛
(怎么畫面有點兒搞笑…)
中國乃至東南亞,人們的整體投資風格至今仍較保守。
你看鄰居日本,家庭中存款類資產超過了一半的比例,保險和養老金儲備緊隨其后,單單這兩項就占據了近80%,股票投資僅有9.5%。
以個體而言,擔心意外、擔心養老,這些肉眼可見的危機最牽動人心。
But,許多人忽視了習以為常的“灰犀?!憋L險:錢是會貶值的,人是會變窮的,生活是不能只求溫飽的。
往大了說,如果個人和組織機構的錢只集中在房地產、儲蓄、債券等,對個人,對國家經濟都沒有太多的益處。
我們的目標可不僅僅是“活著”,對吧?
因此,構建錢生錢的管道,就是相當重要的小目標了。過程會比較漫長,甚至有難熬,但它是收益時間長、半衰期長的事情,值得賣力投入。
4、走鋼索的投資者
愛因斯坦大爺曾說過一句雞湯,讓我瞬間覺得他足以進軍金融領域:
“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
從投資角度,包含兩重意思:
1、金錢應是流動狀態。 2、想持續前行,首先得保持平衡。
買長期好還是短期好?買波動好還是固收好?買新好還是買舊好?每個決定都充滿形形色色的矛盾,A說的沒錯,B講的也挺有道理。
本來么,人生就是體味矛盾的過程。更何況不確定性那么多,萬一失足踏空 ,還要啥自行車?
配置是門平衡藝術,它并非比誰家花式玩得酷炫,誰買的品種稀奇。最要緊的,大方面別走偏,搭好不同維度的框架,基本能贏8成以上的投資者。
只要骨骼經絡健康,還能經得起磕磕碰碰。一旦傷筋動骨,麻煩往往來勢洶涌。
走鋼索不見得危險,躺在床上不等于安全(連出門還有被撞的危險呢),既然不能停下腳步,那事先鋪好松軟的氣墊、看清前方的路、再系好安全繩 ,會讓過程更輕松也更有趣。
最后,簡單回答個小問題。
有朋友之前問我:“我想投資XX,可得掏光積蓄,你覺得該怎么做?”
我的看法是,如果一件事必須榨干你的最后一分錢才能得到,很可能到手后,你的幸福感也會大打折扣。
不是踮起腳,不是跳高高,而是爬到高處、全力跳起才碰得到的那種哦。
理由很簡單:
第一、你沒必要把自己陷入窘境。
第二、咬緊牙才決心去做的事,最好別太多。
這兩條同樣適用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