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市場營銷學角度來看,品牌是在產品及其品質之外的一個無形的價值。對中國企業來講,首先必須提升產品質量,有了高質量的產品,才有創造更多無形價值的基礎。
由于品牌價值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客戶認知的價值,是一種心理感受的結果,所以還需要我們更加懂得客戶的消費心理,懂得他們會如何來判斷一個品牌的價值,有什么樣的動力去支付品牌溢價,通過營銷手段等,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社會身份的需要,為他們帶來消費和使用產品時的愉悅感、滿足感,從而創造出品牌溢價。
作為當下全球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企業之一,華為的品牌價值近年來之所以得以快速提升,很大程度源于其“以客戶為中心”的核心理念,以及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執著,這種積極創新的形象逐漸在全球消費者中建立起了認知。
而堅持技術創新,通過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也為華為品牌價值的提升帶來不少幫助。最近兩年,華為的一系列優秀產品給全球消費者留下很好口碑,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堅持每年將收入的10%以上投資于研發,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其申請的專利數量在全球同行業中居領先地位。
相比華為這樣的大型跨國企業,中國還有更多赴海外發展的中小企業,雖然實力不能和華為相比,但是也可以發揮各自專長,從企業專注的細分市場中,創造和獲取品牌價值。
以著名國產體育品牌紅雙喜為例,企業多年來一直專注生產乒乓球運動的相關產品器材,是國內知名品牌,在進軍海外市場后,積極了解全球市場的需求與國內市場相比有何異同,不斷與海外同類型企業比較、改進,從而強化自己的產品,再借助中國乒乓球強國的形象配合營銷,逐漸贏得競爭優勢。目前,紅雙喜已經做到了這一細分市場中的冠軍,成為奧運會、世錦賽等各大世界頂級賽事的供應商。
過去,不論是中國企業還是整個國內社會,都對品牌價值的影響力認識不足。很多人曾經不能理解為何一件名牌衣服可以以遠遠超出成本的高價出售。不過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升級的提速,大家的觀念正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生活質量,例如,很多人會去日本購買電飯鍋、馬桶蓋,這說明消費者開始愿意花更多的錢買更好的產品了。這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升級現象。
消費升級的背后,其實是人們的需求在升級,對企業來說,這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個提升自己的產品質量、品牌價值的新契機。
作為大型家電制造企業,美的集團曾經是很多日本品牌電飯鍋的代工廠,看到日本電飯鍋受到中國消費者追捧,受到刺激的美的立刻開始調整生產思路,順應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推出了自己品牌的同類型智能產品,收獲了很好的市場反響。這說明中國企業在很多領域其實具備滿足消費升級需求的能力,但他們的市場洞察能力和快速響應能力需要得到進一步加強。
“工匠精神”可助中國企業突破挑戰
由于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今天,中國企業在國際化、全球化的品牌運作過程中,會面臨著比幾十年前西方企業發展更大的挑戰。
原因之一是當前在國際產業鏈、價值鏈的合作和運營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西方企業提供品牌和技術,中國企業負責生產制造,其他欠發達國家提供原料這樣的合作慣性。如蘋果公司的產品,就是由蘋果在美國設計,富士康在中國制造,再發往全球進行分銷。
現在,中國企業若想發展自己的品牌,這就對現有全球產業鏈分工提出了挑戰和改變,一定會給西方企業帶來壓力。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對方一定會想方設法遏制新品牌的成長。中國品牌若要突破重圍,除了前述戰略轉型之外,特別需要發揮“工匠精神”。
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包含四個方面。第一是一絲不茍的工藝。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的專注,讓產品品質得到升華,這也是塑造品牌價值的基礎;第二是耐性,要沉得下心來,去反復打磨精品,而不是盲目“賺快錢”。第三,要有創造性。因為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多的產品已經不是傳統的制造業的產品,而是電子數碼、信息技術類產品和服務等,更需要體現出創造性。第四,要有審美情趣,有美學觀念。我們做的產品,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滿足消費者內在審美的愉悅感。
日本是公認的將“工匠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國家之一。實際上,“日本制造”也經歷了一個從粗糙到精致的漫長過程,早前也主要以模仿歐美國家產品為主。以索尼公司為例,該公司成立于1950年代,但直到上世紀70至80年代,產品才打響知名度,走向全球。
說到底,創新就是把技術的創造變成經濟價值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除了要把技術變成產品之外,更多的還要讓創新本身帶來更多的價值,讓創造發明帶來更多的經濟價值。而“工匠精神”的四個方面內涵,都有助于中國企業的品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