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加快了零售行業變革的步伐。“無人便利店”在中國的出現,既是亞馬遜“Amazon GO”中國學徒的探索,更是激活了零售行業變革的基因,各種諸如新零售、新物種圖新圖變的零售變革出現。
盡管這些“無人便利店”成為了2017年零售行業最亮眼的創新與探索,但它們多為較小的便利店,在技術上主要解決的問題是“防盜”和“付款”。 在IBM看來,未來,通過物聯網技術的“認知商店”,或者是傳統零售行業邁向新零售的重要形態,意義也更為重大。通過物聯網技術和零售場景的結合,通過相關數據采集、融合和分析,不僅可以提升店員與顧客的互動,更可以節省運營成本,提升運營效率。
在IBM近期舉辦的物聯網大會上,IBM零售與消費品行業戰略與合作伙伴全球副總裁Christopher Wong、IBM大中華區零售與消費品行業總經理楊德儉接受了《商學院》雜志的專訪,暢談了IBM物聯網技術在零售商店的實踐與發現。或許,這能為正在新零售路上探索的從業者帶來一些變革的思路。
一切變革皆以消費者為核心
Christopher認為,零售商所面臨的挑戰是非常復雜的,零售行業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由消費者來驅動的,消費者的行為模式的改變帶動了零售行業的變化。一方面,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習慣了網絡購物,另一方面,消費者的票更傾向投給能滿足自己個性化需求的零售商,這使得一些基于互聯網的零售商比線下零售有了先天的優勢——數據的收集、分析、決策更加便利和科學。
但隨著“新零售”的提出,電商巨頭紛紛走向線下,布局實體店。或者這才回歸了“消費者需求的本質”:用最便利的方式最合適的價格獲得最需要的產品。如此,消費者不會再有某種路徑依賴,零售商則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為要義。
“我們一直關注的就是提升客戶體驗,同時,我們要幫助客戶實現多渠道的展示和陳列。也就是說消費者可以從任何一個地方、用最便利的方式購物和運送,幫我們的客戶踐行新零售,提升終端消費者的體驗。” 楊德儉說。
也因此,有些領域被電子商務代替是不可避免的了,原先一些只是賣產品的零售商可能需要轉換角色,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當然,這也給線下零售提出了新的挑戰,究竟如何可以更懂消費者,如何提升店面的運營效率?
認知商店的出現
IBM全球Watson物聯網事業部產品戰略和研發總經理Chris O’Connor介紹說,當前,物聯網每年是700億人民幣的市場價值,物聯網80%的設備主要都是和業務相關的場景應用。企業可以利用物聯網降低成本,提升質量、提升產出,而且能夠打敗你的競爭對手。
具體說到零售店面,物聯網技術可以帶來哪些改變呢?
Christopher介紹,整體而言,IBM IoT在零售場景中,可提取各種形式的數據,包含自然語言數據,商業數據,設備數據等,并與外部數據進行整合,將顧客、員工、系統和流程間的各個節點連接起來,同時,IBM IoT能夠洞悉事情根源并不斷學習,從而協助商店經理更加全面地掌握店內情況,改善客戶體驗,借助預測性維護方法,可以預知設備是否需要維護,從而節約店面運營成本。
“簡言之,認知商店帶來的是一家可以降低30%運營成本的商店。” Christopher說。由于競爭激烈,零售商在運營過程中非常關注利潤率。認知商店可以有效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利潤。比如,對設備的維護,比如節能。
食物保鮮:一旦食物處于非安全溫度環境,感應器會及時報警,避免食物變質。過往,那些對溫度依賴的食物、飲料,一旦處于非安全溫度,傳統店面的店員是很難發覺的,但認知商店的感應器則不同,會及時發現問題報警。
節電節能:通過感應器,可以根據人流量自動調節燈光亮度。IBM曾經針對一家24小時連鎖便利店做過測試,一家普通的門店一個月最低電費將近1萬元,拿100家門店計算,如果每家店節省10%的電費,每月就可以節省10萬元電費,門店數越多,那么光是電費的節省就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了。
設備預防維護:通過設備感應裝置提示(溫度、振動、耗能),提前預測受損設備,并提前做好維護準備。這對于成本極大依賴硬件設備的線下零售商來說,能及時發現問題并止損,尤其重要。
當然,物聯網的應用不僅僅是幫助實體零售店優化設備、物品的管理,更重要的是,“物聯網技術可以幫零售商把消費者在網上的痕跡‘復制’到實體商店里。” Christopher說,“通過遍布的傳感器,物聯網技術可以收集并分析出消費者在貨柜前停留時間的長短、可以知道消費者拿起了什么放入購物車又把什么拿了出來、可以了解消費者的動線等等,而這些過去只有電商平臺能采集到。”這些數據正是零售店和店員為消費者提供精準、定制化服務的基礎,既能提升消費者購物體驗,也能提升店面的營業成績。
如何開始一家“認知商店”
Christopher也坦言,相比于電商,上述用戶數據獲得的成本會高一些。“所以,零售商們面臨的挑戰是,他們需要決策到底要投入多少來獲得消費者的信息、這些對我來說到底值不值。” Christopher說,“他們要思考和決策的關鍵,通常來說,典型的零售商,用來投資于技術方面的僅占收入的1%,這顯然是遠遠是不夠。因此,我們也建議那些真想在新零售上突圍的零售商,要提高技術投入的認知和幅度。”
另外,從業者關注的是,面對這個已經進行中的“未來業態”,他們究竟要從哪里開始?究竟要是多大的規模才值得投入物聯網技術?“我們先撇開技術不說,對零售商來說,需要思考的是你的品牌定位是什么?你的品牌戰略是什么?你要提供什么楊的差異化的東西?你希望提升消費者體驗還是降低成本?或者要通過多渠道的策略來提升品牌?” Christopher坦言,“這最終的指向還是零售商的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和其品牌策略。”
總之,通過物聯網、認知技術的助力,線下零售店可以復制電商的數據獲取能力,從而獲得比電商更智慧、更有效率、更有溫度的品牌聲譽和影響力,重構零售場景,打造更落地、更能代表未來的新零售業態。
未來已來,行動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