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中國制冷學會組織的格力“分布式送風技術在熱泵空調上的研究及應用”項目科技成果評估會在珠海召開,經中國科學院院士何雅玲、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清華大學教授李先庭等9位業內專家一致認定,項目成果屬國際首創,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項目評估委員會主任委員何雅玲在聽取項目匯報后盛贊:“格力的創新充分體現了我國的技術自信,希望格力繼續引領民族產業走向世界!”
據悉,這是格力電器獲得的第16項“國際領先”認定。
告別“頭熱腳冷” 遠離“空調病”
中醫有云:“腳底受寒百病生”,醫學研究證明,腳部受寒會導致神經性腹瀉、關節炎、風濕性疾病、腰腿痛等,長期不注重足部保暖甚至會影響內臟,引起胃疼等不適,還可能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內的毛細血管收縮,使抵抗力顯著下降,引發多種疾病。然而傳統空調在制熱過程中,由于熱空氣上浮的特性,導致房間上部溫度高,下部溫度低。實驗顯示,一般空調在制熱過程中房間上下部溫差最高超過10℃,讓用戶 “頭熱腳冷”,舒適性較差,也更容易生病。
同時,由于大量熱空氣積聚在房間頂部,不能有效作用于人體活動區域,也會造成空調制熱時熱量被大量浪費。
作為一家中國制造企業,格力深刻理解用戶、特別是中國用戶對于空調舒適性、養生性的需求。研發團隊通過“基于熱舒適與節能的分布式送風末端技術”、“多離心風機高效布局技術”、“多風機高效低噪整流技術”等一系列技術解決方案,將“分布式送風”技術成功運用于熱泵空調上,使空調實現了“地毯式制熱”這一更加科學高效的氣流組織方式,大幅縮小了室內的垂直溫度差,帶給用戶更舒適的體驗。同時,這種送風方式能使熱量直接作用于人體活動區域,降低了熱量積聚于房間頂部造成的浪費,為用戶節省了電費。
實驗顯示,在環境溫度-5℃工況下,相同房間內設定20℃運行3小時后,格力分布式送風空調可以使房間各高度截面溫度與設定溫度20℃偏差在-1.5℃至0.7℃范圍,頭腳溫差接近;而常規熱泵空調最大偏差范圍為-7.5℃至4.7℃,頭熱腳冷。此外,格力分布式送風空調在此工況下比常規熱泵空調節能19.8%以上。
采用分布式送風技術的格力空調,在夏天還可 “瀑布式制冷”,上風口將氣流導向至房間頂部,利用冷空氣自然下沉擴散式降溫,實現“冷風不吹人”,讓用戶遠離“空調病”。
技術“國際首創” 專家一致認可
上午11點45分,何雅玲宣布:“經質詢、答辯和討論,評估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成果屬國際首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何雅玲表示,格力通過一系列技術創新,解決了熱泵空調送風氣流組織舒適性不佳、效率低的關鍵問題。“項目團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數據對比,證明這是一項相當扎實的技術創新。”
劉挺認為,空調氣流組織方式的改變,想起來簡單,處理起來卻非常難。”看到格力率先推出的應用了分布式送風技術的空調產品,感到很振奮。“
李先庭表示,供熱的氣流組織,是熱泵空調行業的一個難題。”格力能在這個領域取得突破,是了不起的創舉。“
項目評估委員會委員、天津大學教授馬一太表示,熱泵空調在北方采暖市場前景廣闊,“2016年,格力三缸雙級變容壓縮機解決了空調制熱能力的問題,今天,格力分布式送風系統應用又解決了空調氣流組織的問題。兩項技術的組合,形成了熱泵空調制熱系統的完美解決方案,大幅擴展了熱泵空調的應用區域,對于我國北方‘煤改電’戰略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馬一太繼而興奮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