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投資人王功權最近大聲疾呼,“互聯網行業越來越難成功,不要指望太大的奇跡。”這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但作為易趣網、3721、金融界和360等知名互聯網公司的投資人,王功權有理由讓人相信:互聯網已經不是技術密集型行業,而是資本密集型行業,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已經成為傳統行業鏈條中的一環.
中國目前有200多萬個正在運營的網站,而能夠從其中“殺”出來,成功沖擊資本市場的幾率只有六萬分之一
與此遙相呼應的是,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從線上殺入線下。比如拉手網創始人吳波推出了零售賣場品牌美加樂,淘品牌阿芙精油的創始人孟醒開起了雕爺牛腩餐廳,新浪無線前總經理王濱做起了自動售貨機,而最為夸張的是去哪兒前用戶總監赫暢賣起了煎餅果子。
互聯網創業還面臨兩個棘手的問題:燒錢快和融資難。互聯網生意的本質就是倒騰流量,而燒錢買流量就意味著永遠為別人打工。外部流量越大,你就越依賴別人,也就會更加弱勢。與此相比,傳統行業雖多屬重資產,但是見錢快,門檻也并不比互聯網更高。
當下,互聯網和傳統行業正在發生深度融合,互聯網正在像水電氣一樣,變成一種基礎設施。“現在做任何實體經濟都脫離不了互聯網,五年之后就沒有什么互聯網公司了。”黃太吉煎餅創始人赫暢對i黑馬說。
當傳統行業成為了越來越多互聯網人的選擇,一個問題便隨之而來—你做傳統行業到底有什么優勢?許多人想到的第一個答案是互聯網思維,而其要義便是根據用戶體驗快速改進產品和服務,比如雕爺牛腩創始人孟醒稱,自己每天都會在微博上親自回復顧客的抱怨,并對問題進行改進。
互聯網人的技術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可以利用IT技術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比如,友寶公司用互聯網的思路來運營自動售貨機,使其變成了智能互聯網終端。而黃太吉煎餅通過在微信和App等各種入口提前支付下單的方式,保證了13個座位一中午可以接待近500人的驚人能力。
此外,互聯網人對變化比較敏感,學習能力也比較強。“優秀的互聯網人有一個好處就是學得快,愿意調整自己來接受新事物。”拉手網創始人吳波分析說。
與傳統行業的企業家相比,互聯網人還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互聯網營銷能力。傳統行業的營銷方式相對單一,但互聯網人善于制造熱點、吸引眼球,從而讓自己的產品具備快速爆發性。比如黃太吉煎餅在開業初期,赫暢通過在微博上炒作“開奔馳送煎餅”的話題迅速讓其在網上一炮走紅。孟醒則通過“微博紅人‘留幾手’偶遇AV女優蒼老師”的話題,讓自己的雕爺牛腩在網上出盡了風頭。
當然,互聯網人轉型線下創業也不會一帆風順。天圖資本合伙人王岑提醒這些創業者,低成本營銷是好,但最后還是要回到產品本身,這卻是互聯網人的短板,“中國的產品講究老字號和口碑,這不是一兩年能夠建立起來的。”在他看來,一些宣稱“用互聯網改造傳統行業”的創業者是在炒作,所以一定要注意的是,不要讓“眼球大過實質”。
實際上,互聯網的爆發性特點與傳統行業的慢積累屬性必定會發生碰撞,如何從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所有想在傳統行業躍躍欲試的互聯網人必須面對的考驗。另一方面,互聯網也并非萬金油,不是抹到哪個傳統行業都行,比如同樣是零售業,做標準化零售就沒戲了,而體驗型和非標準型的零售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天使投資人麥剛的建議是,“首先你要看一下水泥行不行,水泥不好的話,加水也不行,比如用互聯網賣水果行,但賣茶葉就一定能行嗎?”他曾投資過泡泡瑪特、果酷網和黃太吉等多個“水泥+鼠標”模式的項目,這些項目多屬于非標準型零售業。
從另一個維度來講,本地化和互聯網化是一個反比例關系,在本地占主導的服務業通常無法移到網上去,比如本地醫療服務等。反之,沒有本地屬性的商品,通常非常標準化,所以互聯網化的程度就很高,比如手機等電子產品。而當一個商品難以標準化,或者具有更多個性色彩的時候,線下的體驗就很重要,比如家裝、家飾和家具產品等。這些行業的創業者就需要做出更加豐富的體驗營銷,以及更好的線下氛圍。
總之,能否接地氣是互聯網人轉型線下創業的關鍵,有些號稱做O2O的創業者,喊了半天概念只有Online端卻沒有落地。還有一些互聯網創業者憑借一個工具或者一項技術,就喊出“用線上整合線下”的口號,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沒有資格做到這一點,因為線下企業最大的優勢便是對產品的認知和積累,而浮躁的互聯網人學到的只是皮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