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呼之欲出。但當下的物聯網機會,恰恰不在科技公司,而在傳統制造業里。
譬如美國通用電氣(GE),原本只是制造航空發動機,如今將智能傳感器裝進發動機,將其實時運行的數據通過衛星傳回云端。當全球的航空發動機數據得以匯總,再針對數據進行深挖,便能實現對發動機的提前預警、維護,再也不用讓飛機“強制休假”,拿著微型攝像頭鉆到發動機里反復檢查。僅此一項,航空公司和GE的成本都大大降低。
中國同樣有成功改造的案例。
在機械制造行業,一些制造商需要為工礦企業提供設備檢修服務,以前都要工廠停工停產、老師傅爬進爬出。如今,采用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設備的壓力、溫度、噪音等數據被云端化,再利用開源的人工智能算法比對,即可發現不正常設備,再提供精準的維修服務。一個傳統的制造行業,就此完成物聯網、智能化改造。
中國肺癌防治聯盟也在2017年實施物聯網戰略。通過診斷設備的聯網,積累肺癌檢查的病理數據,再通過數據挖掘、聯網診斷,便能大大提高早期肺癌患者的診斷率,避免大量患者在晚期才確診的悲劇,從而挽救更多生命。
當下的物聯網化改造,以現有技術就能實現。這其中最難的并不是技術,是科技企業不了解傳統產業的內在需求點,從而難以開發出有價值的應用。畢竟,“隔行如隔山”。
比如智能插座,家用的可能需要斷電保護;醫用的則需要斷電報警,因為要確保血漿、疫苗、病毒等低溫保存,反而不能自動斷電。誰能深入理解行業、抓住細分需求,誰就能在物聯網智造中占據先機。
新入口
有人看到物聯網的行業與技術壁壘,感嘆物聯網水太深,有人則迫不及待切入,唯恐在技術和商業模式確定的那一刻失去先機。雷軍則極有預見地表示,未來沒有所謂的互聯網公司,每家公司都會變成物聯網公司。
小米曾被人詬病為“電子百貨公司”,照明、插座、小家電、安防等什么都做。但最近,人們才看清小米的生態鏈布局,那就是基于米家APP,將55款智能家居產品全部接入。如今,5000萬臺小米的物聯網設備緊密連接,新產品、新用戶不斷涌入。人們猛然發現,智能硬件成為家庭物聯網的新入口,小米已成為智能家居的重要引領者。
物聯網將帶給人們一個腦洞大開的新世界,但隨之而來的安全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在電腦、手機上,人們還能安裝防火墻和殺毒軟件,而幾百億設備連在一起時,任何一個傳感器漏洞,都會成為整個系統崩潰的缺口。周鴻祎就預言,海量設備的物聯網中,人們可能根本找不到崩潰的原點,黑客便已完成了對網絡的全面摧毀。傳統的網絡隔離術將不再有效,人們不得不面對虛擬攻擊大面積摧毀國家基礎設施的可怕現實。
2016年10月,美國東海岸爆發DDoS攻擊事件,黑客入侵全球10萬臺智能設備組成的僵尸網絡,對域名解析服務器展開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令美國公共服務系統、社交網絡等癱瘓。
如果物聯網大規模實現,這種可怕的攻擊便會滲透到每個公司、家庭,智能電器和機器人被惡意軟件挾持,其危害難以預料。當然,這對網絡安全公司來說,則是夢寐以求的新入口和大生意。
顯然,物聯網的一切正處于爆發前夜。它的技術標準剛剛確定,商業模式則一片模糊,網絡安全更無從談起,但人們無比篤定,一個互聯網新物種將破土而出,并引發一場技術與商業的革命。這股超級產業浪潮注定席卷一切,有人將就此開辟新的產業邊疆,有人仍會坐視它一掠而過。但不管怎樣,每個國家、行業乃至個人,都將被徹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