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領先的辦公家具品牌Steelcase就曾調研了《敬業度與全球辦公場所狀況》結果發現——當員工對辦公環境非常滿意時,他們的敬業度也很高,相對的,創造積極性也會提高。
我們會發現,大部分企業的辦公環境普遍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辦公文化上,我們屬于典型的“專制型”。高層做好決策,員工只有遵從的份,忽略對基層員工工作環境的重視,這就很容易降低員工的歸屬感;
第二,通常我們會采用方形固定辦公位,用墻壁區分空間,合作共事區大多是見縫插針的布局,容易給員工壓迫感;
第三,等級森嚴的辦公布局,級別越高的人辦公環境越大也越好,降低員工之間溝通協作的積極性。
總之,辦公環境實際上跟員工的工作狀態和創新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改善辦公環境,不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更可以提高員工的創新能力。
說到這,很多老板一定想那我回去一定調整我的辦公布局,讓我的員工更舒服。
第一,我們鼓勵為了員工而創新環境,但不是“刻意”創新。
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想要“可以”打破傳統,就設置開放式辦公室來激勵員工。但事實上,并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這樣的“創新”。
我們知道環境對人有心理暗示作用,曾經有人做了一組實驗,讓參加測試的人選擇在奶昔中添加不同的健康劑,比如傳統款和嘗鮮款,你猜怎么著?坐在凌亂環境中的人更愿意選擇“嘗鮮款”,而坐在整齊辦公室的人更傾向于“傳統款”。
也就是說,處于凌亂環境能激發人們打破傳統,產生創造力;而處于整潔環境更讓人趨于按部就班。你需要做的是,根據這個特點營造我們想要達成的結果。
比如,你有一個需要創新的項目,那不妨讓辦公室凌亂隨意些,讓大家的想象力自由馳騁,據說喬布斯的辦公桌是最亂的;或者你需要員工好好執行你的決策,那就用一個整潔的辦公環境來暗示他們要做到自律。
第二,比創新環境更重要的是交流協作的機會。
其實,要激發創意和敬業度,辦公環境只是“輔”,營造交流協作的氛圍才是“主”。這里的交流協作有兩層意思。
·其一,在設計辦公環境時要先以平等的態度去跟員工交流真實的想法。
現實中,員工對辦公環境設計是沒有自主權,往往是由高層決定,這樣就導致員工的真實需求被忽略。這就是很多公司把辦公環境設計得與眾不同,依舊對員工效率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原因,因為你不是真正的創新。
·其二,要給員工設置“我們分享”的場景。
之所以說“場景”,是因為一個企業總有“坐班”和“非坐班”的員工,所以我們不僅要給固定辦公的員工安排好固定的交流區域,還要為員工設置移動的共享“交流辦公區域”。
IBM就特別強調“協作創新”,他們有一個叫“Think Place”的虛擬空間。無論IBM全球的40萬員工在哪,只要可以上網就能進入這個空間,并且在里面發布新點子和新想法。
第三,比交流互動更重要的還有自主權。
好的辦公環境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就是,讓員工覺得是為了“工作”來的,而不是為了“打工”來的。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主場感”,那怎么提升員工的“主場感”呢?
英國有一家專門通過科學研究幫助企業改善業績的公司就發現,在辦公位置上擺放至少一張照片或一盆植物的員工,工作效率比得不到這種待遇的員工高15%。
各位,喜歡看美劇的你們就會發現,在美劇辦公室里員工的桌上通常都會擺放一張家人的照片。而員工能根據自己喜好隨意裝扮工作空間的員工,比那些在枯燥乏味空間里工作的員工效率高出25%。
也就是說,讓員工覺得他有更大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讓他覺得對自己辦公區域是有自主權的,這樣他會覺得企業不僅是你的,也是他的。
其實說到底,今天的主題也并非教你如何創造一個好的辦公環境,而是想讓你通過辦公環境的升級過程去挖掘員工的深層需求,用平等尊重的管理方式去滿足員工的自主權,從而真正從根本上提升員工的敬業度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