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第三次站在中城聯盟的論壇上「和未來好好談談」。秘書處給我出了一個題目叫《商道與商業》,這是一個大題目,不太好講,但其實說起來,翻翻書也很簡單。
我一直在河南,生在河南,長在河南,現在做事還在河南。我翻了一下(書),河南跟商道的淵源很深。商祖王亥是商丘人,當時在商國;商圣范蠡,是河南南陽人。大家知道,范蠡吳越之爭之后,他和西施就歸隱了,上個月我還去了一趟三門峽盧氏縣的山里,研究王亥也好,研究范蠡也好,主要是想從三千年的歷史中,看我們現在所遵循的商道和我們所論的商道有什么相同之處。
胡葆森自己題寫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經》)
昨天我們討論租購并舉,晚上中城聯盟的董事長們進行了一個戰略研討會,又在討論行業創新。這幾年中城聯盟邀請了很多互聯網企業,從人工智能到科技創新等等,這是未來發展的大趨勢,但是我們發現,在討論消費升級的時候,在討論科技創新的時候,在討論產業變革的時候,依然圍繞著衣食住行,因為衣食住行是人們生活的必需行為。而物質文明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之后,就在衣食住行這四大基礎產業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健康醫療和文化娛樂,包括旅游。所以,現在我們說的基礎產業,實際上是六大基礎產業。可是這六大基礎產業跟我們三千年討論的商道有什么相似之處?我發現都是在研究人性。
自從人類文明記載開始,這三千年的中華文明,我們發現只有一樣東西沒有變,就是人性。人性沒變的情況下。范蠡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寫下了一些關于商道的謀略。他對中國商業留下的智慧是「三謀三略」,「三謀」是人謀、事謀、物謀,反過來說是謀人、謀事、謀物;「三略」是貨略(貨物的策略)、價略(價格的策略),市略。你想想現在的人研究商道,能不能寫出兩千多年來范蠡那個水平的這種「三謀三略」?我想也未必。
當你翻開「三謀三略」的時候會發現,人性不變的前提下,今天所研究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變革和商業模式創新等等,始終沒有脫離開兩千多年來研究的這種「三謀三略」。所以從這個基礎上來說,剛才老任(任志強)講,我們作為做企業的人,能夠稱得上企業家的人也不多。做企業的人,現在在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在這個時期能夠把不同的社會資源,用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科技手段配置到一個新的水平上,讓所有物質的價值最大化,如此而已。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研究了那么多的商業模式、產品創新、戰略、競爭力和組織文化,實際上還是圍繞著人性。所以我們今天說互聯網文化的核心還是以客戶為中心,B2B 變成了 B2C,又成了 C2B 等等,都還是圍繞著人性。所以我就想起來,大概 10 年前我們看過韓國的電視劇叫《商道》。《商道》說的是 200 多年前韓國的商圣尚沃的故事。《商道》拍了50集,實際上就說了一句話,商道就是贏取民心,所以還是以客戶為中心,最后才能在多大范圍內贏取客戶。
因此,我們今天說的商道,實際上我們把自己干的這么復雜的事,每天開了這么多的會,研究了這么多的事,回到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就是市場的邊界:我們能在一個什么樣的范圍內,在一個國家,還是在全球?在多大的范圍內用什么樣的方式,造什么樣的產品,用什么樣的商業模式,賣給多少人,就是你的客戶來贏取他的民心。所以古人說得道多助。所謂的商道就是回答一個問題,就是你能不能在一種原則基礎上,在一個范圍內贏取一個特定人群對你的信任。比如,你是在一個縣,還是在一個市,在一個省,一個國家還是在全球化。現在大到馬云,天天在全世界和各個元首見面,講全球化;我呢,就在一個省,圍繞這一億八千萬人。最后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在多大的范圍內贏得了多少人對你的尊重。
我們造房子,現在這幾年的轉型,無論做文化、旅游、酒店、體育、教育等等,實際上還是為了用不同的方法來加深這一個群體對你這個企業的信任。只有在這個基礎上,你選擇一個區域,選擇一個行業,贏取這樣一個特定人群對你的信任,這就是你存在的價值,也是你生存和發展的前提。
所以,商道很簡單,大道至簡,我們今天討論商道也好,商道文明也好,就要每天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將要在什么地方,用一種什么樣的方式,用一種什么樣的商品來贏得多少人對你的信任,這個答案就預示著你未來生存的時間和生存的質量。
相關閱讀:
在鄭州大學2016年畢業典禮上,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圍繞“順天時”、“借地利”、“求人和”三個關鍵詞作了發言。他說,無論大的成功,還是小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今天我非常榮幸被邀請作為校友代表,在鄭州大學2016年度畢業典禮上發言。剛才我非常激動地親歷了頒發學位證書的整個過程,聽取了本科生代表、研究生代表、教師代表和家長代表的發言,很受感動。
1976年10月份,我作為工農兵學員,被推薦到鄭州大學學習了三年。雖然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入學,但是在鄭州大學的三年時光,給我留下了許多非常美好的記憶。比如我曾經在1977年作為全校學生運動員代表,在春季運動會上發言;曾作為鄭州大學籃球隊的一員,代表學校參加了兩屆河南省大學生籃球賽,而且當了兩年隊長,這也是讓我感覺非常榮耀的一件事情。即使到現在我也經常說,我當過鄭州大學籃球隊兩屆隊長!剛入學時,我們每天早上喝的稀粥,還是貼大字報用的大麥面做的。生活雖然非常艱苦,但是回憶依然感覺很幸福,大學時光是每個人一生中最難忘的記憶。
今天,我想把自己走出校門的37年濃縮一下,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夠給同學們一些啟示。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如果把這37年所謂的曲曲折折總結起來,那就是無論大的成功還是小的成功,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
我最近在思考應如何面對成功的三個要素,結論是順天時,借地利,求人和。
一、順天時。“天時”不能選擇,只能順勢。就像我剛才講的,我們入學的時間是不能選擇的,那時候能被推薦上大學已經非常幸運。我是在鄭州大學外語系的英文專業學習了三年,因為是工農兵學員,一入學我們要先去國棉三廠學工,所以我在國棉三廠當了半個月的工人。1977年,我們又到漯河的鄭州大學農場學農,學了一個月時間。在1978年,我們又接受了一個月的軍訓。所以在鄭州大學的三年時光,我有兩個半月是在學工學農學軍,因為天時是不能選擇的。就像現在,我們工科的學生都在談論工業4.0。因為大家知道1.0是蒸汽機時代,2.0是電氣化時代,3.0是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看到4.0的人工智能時代。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報道,按照專家的預測,今年畢業生選擇的部分崗位,也許壽命只有十年,最長也只有十五年時間。也就是說,一半以上的職業,比如律師、統計師等等很多崗位都會被人工智能的這種技術所替代。所以這個時代既充滿著機遇,又充滿著挑戰。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中央決定實行改革開放。1979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元年,那一年我大學畢業,趕上了那個時代,有幸在畢業后被分配到了外貿。1980年,我參加了全國外貿戰線的統一考試,并在河南省考取第一名。這在當時也算是為鄭州大學外語系爭了一點光。所以我特別想借這個機會謝謝我在鄭州大學的老師們,是他們在文革特殊時期,傳授給我基本的外語知識。1982年我被河南省政府派送到香港,代表省外貿參加一個機構的創辦。在香港工作近十年時間,1991年我在省委省政府的批準下辭去公職。 1992年初,借著鄧小平同志南巡的“春風”,我開始創辦自己的企業。所以我想利用簡短的經歷介紹,告訴大家,天時只能順勢,如果逆勢而為,想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二、借地利。地利是不能創造的,只能“借”。就像我為什么留在河南,沒有離開。因為組織上對我在機構內12年的培養,特別是在香港十年工作經歷的一種感恩之心,我當時下海的時候,就向組織表態,如果創業順利,我會很快回到河南。所以1991年下海,1992年初就回到了河南。趕上1992年改革開放新的發展契機,我又創辦了自己的企業。當時想,河南作為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她如果一直比較貧窮,那我們走到任何地方都不會感到光彩。就像我在香港工作期間,出訪了大概60多個國家,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國家經歷了十年的浩劫,經濟與美國的差距大概是四十多倍的情況下,中國人是不可能受人尊重的。所以當我西裝穿得稍微周整一點的時候,出訪到日本,出訪到其他國家,他們可能會認為我是日本人,但我一開口講英文或者講中文的時候,他們會以為你是臺灣人,沒有人認為你是大陸人。所以我說,一個人的命運,是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的。祖國強大你就強大,祖國富強你就會感到榮耀。河南之于我們的意義也是如此,所以從1992年開始創業完成了前十年的積累之后,我大概在2002年確立了戰略,就是不再離開河南省。因為我想如果家鄉建設得不富強,我們走到任何一個地方,即使做了首富,你也沒有什么可以驕傲和光彩的,因為你的家鄉還是一個貧窮的地方。所以我就立志在河南做一件事情,就是在河南做地產。河南目前有120個縣以上的城市,1億零7百萬人口,所以我們做地產為人造房子這么一個行業,有干不完的事情和足夠大的空間。我從十年前就一直在說,我對河南的信心就表現為一句話,明日河南之于中國,必同于今日中國之于世界。
三、求人和。我曾受邀到一些大學與畢業生進行交流,講的最多的一句話是學生要學會為自己設計未來。設計未來,一是知己,走出校門之前,應認真地審視一下自己,對自己的意愿、夢想、能力、條件、膽量、學識等所具備的各種條件要有非常清晰的梳理和認識,也可以說是再認識。二是知事,我們經常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對過去三千年的中國要有概括的了解,對未來三十年要有清晰的預測,當然每個人的預測都不一定準確,但是預測本身就是對未來的一種態度。三是明確志向。因為沒有自己的志向、清晰的價值取向、終生的目標,就會被外界的各種變化所誘惑。《易經》中有一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四是為人示弱,做事留余。境界和修為表現在行為上。當然意識還是最重要的,有了意識,有了自己清晰的目標,會時刻充滿憂患意識。因為你知道離目標——終生的愿景肯定還有很長的路,有幾十年的路要走,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要以示弱的姿態。但示弱不是虛偽的示弱,而是你內心強大的一種表現。另外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留有余地。鞏義康百萬莊園的家訓,門匾上寫的兩個字就是“留余”。留余是古語說的量力而行,每個人如果不能量力而行就可能會陷入到好高騖遠的境地,所以既要胸懷遠大又要腳踏實地。
這就是我今天想贈予所有即將走出校門的學弟和學妹們的三句話:順天時,借地利,求人和。
最后呢,我特別想說一句話,可能很多人說過這句話,今天你以鄭大而自豪,明天鄭大為你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