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做手機廣告要像做產品一樣,本文作者給了我們一些新的思考:
1. 手機廣告產品包括三個維度,體驗性、精準性和可衡量性
2. 在當前行業環境和客戶需求背景下,提高現有廣告產品展示效率和體驗性,比移植前衛互聯網廣告產品更務實
3. 地理定位和社會化是提升手機廣告產品精準性重要維度,這里存在一些新機會,可依這些特性創造新廣告媒體
火爆的移動互聯網中最有爭議的話題之一,便是手機廣告市場到底能不能帶來真金白銀。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手機廣告是否有效果,或者換句話說,手機廣告產品是否有價值。
如果我們從營銷的角度看,手機廣告是互聯網營銷工具在手機平臺上的移植或加載。但如果從產品角度看,它是一種媒體產品!與其他互聯網產品一樣,一開始是瞄準某種目標人群進行規劃、架構,進而開發,在通過用戶使用的過程反復修繕、維護、升級換代(它也有生命周期)。說穿了,手機廣告就是要在用戶的媒體/應用使用行為和消費價值之間找到關聯,并固化成產品的形式。
因此,從產品視角看,我認為手機廣告的產品價值,核心是以下三個元素:體驗、精準和可評估。體驗不佳的廣告沒有誘惑力和沖擊力,也就無法給廣告信息建構起有效的載體;沒有精準性的廣告好比漫天撒網,對牛彈琴甚至還會因擾人而給廣告和媒介帶來負面效果;而沒有評估,廣告效果說不清楚,廣告一點價值都沒有。在體驗、精準性和可評估三者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進程中,手機廣告產品才能穩定運行。
手機廣告體驗:人與信息的多元交叉
任何一個互聯網產品或者說一個服務產品,都應該以用戶作為出發點。廣告體驗正是廣告吸引用戶的直接要素。按照一般規律,體驗更好的廣告其用戶接受程度也越高。比如對門戶而言,焦點圖的點擊量高于其他文字鏈的點擊量,互動類廣告平均點擊量好于純圖文廣告等等。
自互聯網廣告誕生以來,互聯網廣告體驗的發展形成了三種模式:(機-人)展示體驗、(人-機)交互體驗,以及(人-人)互動體驗。
今天,互聯網廣告憑借圖、文、聲、像并茂的形式傳送著多感官的信息,在展示和交互體驗上已經做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相信手機廣告必然也遵循這樣的規律。尤其是在增強現實(AR)、視鏈等新興技術被運用到互聯網廣告、并和多種技術交叉應用之后,手機廣告的觀看、感覺、交互和受影響等各種過程一定能取得長足發展。
然而,我們若想將這些體驗原封不動地移植到手機上,恐怕還需要些時日。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當前以流量計費的行業規則,限制了手機廣告體驗的發展。只要流量還收費,用戶就不會愿意為廣告流量買單。截至2010年,中國市場平均每月手機話費是11美元,美國是50美元。野村證券的分析師根據這些數字計算后認為,中國目前只有5%的手機用戶每月話費達到了使用iPhone套餐所需的30美元,這也意味著iAd上那些炫酷的展示廣告不會有很多中國手機網民能夠消費得起。
因此,對于手機廣告從業者、尤其是國內的手機廣告從業者而言。除了依靠技術實力完成各種展示技術的轉化之外,贏得良好體驗的關鍵在于提高當前主流廣告產品的運營效率。
產品組合是一條現實的道路,通過融合兩種以上的廣告工具,就像雜交水稻孕育新品種一樣,在舊產品之間取長補短,一樣能提高廣告體驗。比如,當前流行的手機報廣告,就融合和短信廣告“覆蓋面廣、到達率高”的特點,也保持了彩信圖文并茂的多媒體優勢,還可以置入超鏈連接網頁,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外廣告產品的主導力量。相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類似短信和客戶端融合、彩鈴與客戶端融合的思路,很快就會催生出新的廣告產品。
利用碎片時間提高廣告的展示率則是另一種思路。比如在加載視頻時,通常會有一段幾秒鐘的緩沖時間,這個無聊的時間段無疑可以用作插播廣告的好時機。游戲內置廣告也是這一思路的典型模式,除了在游戲中內置banner,其實還可以在游戲待機時展現banner或視頻。當然,為了保證用戶體驗,前提是關聯度足夠高。這就涉及到了手機產品核心要素的第二個問題: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