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社群沒有效果,根本不能解決問題,歸根到底其實并不是社群不行,而是你的運營不行,如果在一個群里,絕大部分人只是能互相看到對方的頭像,其他全無交集的話,那這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微信群,根本算不上是社群。
社群一直就存在,甚至它比很多商業模式還古老,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有圈子的地方就會同類相聚、同頻相吸、同好相近,這樣就會形成一個個大家情感也好,鏈接也好,內部的各種合作關系也好的圈子,這個圈子就是社群。原來玩社群都是有勢能的人,有錢的人才能做的事情。
但今天的社群有了很深刻的變化,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擁有了自己的自媒體,他們就會慢慢在自媒體上塑造自己的一些人格形象。從而使更多的鐵粉愿意追隨自己。在鐵粉眼中,你是完美的戴著光環、閃閃發光的,他們希望你成為更好的人,然后向你學習。
一旦出現這樣趨勢,很多人就意識到,可以把這些鐵粉組織在一起,帶著他們玩,這樣就可以產生所謂的社群經濟。現在這樣的現象很普遍,很多人有一幫鐵粉,他推薦什么他的粉絲就買什么。
通過這種現象,大家可以發現當很多人和他喜歡的人,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鏈接起來,會產生一種可能性,就是大家覺得我們是在一個圈子的,那么這個圈子自然地會形成一種能量,我們要在一起,我們互相要鏈接。
然而最早的社群并不是因為這個理由存在的,2013年大家一窩蜂地開微信公眾號,2014年最早的一些微信公眾號,發現自己寫的文章大家看疲勞了。然后,他們就建微信群,把自己的鐵粉導到微信群里面,這樣就可以加一遍好友,建一個群,微信公眾號推送一遍沒有看,發到微信群里面看,微信群里面沒有看,還可以發到朋友圈里面看。這樣就提高了微信的活躍度。
后來,大家發現建了好多群,維護的成本會變得很高,很多人在里面問你把我們圈在一塊,也不做點什么?于是就開始做群分享,在群里面給大家講課,做各種各樣的干貨分享。這個群分享大部分都無疾而終了,但是倒是啟發了一個行業。這個行業就是今天最興盛的知識付費,也叫內容創業,好多人把自己的干貨變成了微課或者圖文的專欄等等,然后拿出來賣。
但很多人就發現這群里面分享一段時間后,就會產生審美疲勞,所以很多群主都應該經過了一段時間深深的懷疑人生,覺得這個社群是不是沒有效果,根本就不能解決問題。之所以產生這樣現象的原因是絕大部分社群都是偽社區。
為什么說絕大部分社群都是偽社群?
大部分社群根本不能通過所謂的退群測試。什么叫退群測試?比如,在群里面的兩個人,大家都加到一個群里面來了,這個群有500個人,咱們在里面熱熱鬧鬧的也聊過天,也聽過某位老師的課,還給群主發過紅包,按說我們都應該是好友了,但如果兩個人從群里面退掉,在現實生活中,在網絡上全無交集。
在一個群里面,絕大部分人都是除了在群里面,能互相看到對方的頭像,其他的地方全無交集的話,我認為這就只是一個普通的微信群,根本談不上社群。
做一個好的社群是有一些要求的
我們把這好的社群的要求提出來一個模型,叫社群的五要素。
社群五要素這個模型第一點就是一個社群能夠存在一定是因為它有共同的愛好,這個共同的愛好,可以是價值觀,可以是血緣關系,可以是喜歡吃的,喜歡玩的,或者是孩子的教育,自己的學習等等。但是這個群能夠組織一幫人,一定是因為這一幫人有一個共同的愛好。
什么樣的共同愛好能把大家拉到一起?
其實這個同好非常多,但有的同好用它來組建社群難度非常大。因為同好要有一定的復雜性。真正讓人覺得玩上癮的東西,一般它是有比較復雜的可玩度的,所以像有的人喜歡玩手機,里面有各種軟件,硬件可以改,喜歡玩車模、航模或者是玩一些游戲,尤其很復雜的要有團隊,要有策略,全世界有很多發燒友還可以一起集團作戰,還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幫派,所以游戲的一些圈子也是社群,因為它是很快樂的。
另外一個就是有些群之所以存在是有利益的,比如很多學習的群、健康方面的群,為什么說它有利益?因為我們知道學習和這個慢性病治療里面都有一個概念叫同伴教育。你一個人堅持不下來的事情,看著一群人在一起就堅持下來了,在這種群里面,它可以克服意志力不足的問題,這對社群成員來說是極有利益的。
很多社群存在的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它沒有同好。很多人進群后并不知道在這個群是做什么的。那么是不是我們這個群里面有一個合適的同好,能夠生存下去的同好,然后社群就可以了?我發現很多群它沒有結構,什么叫社群的結構?其實在這個社群的結構里面,包括很多小的含義。最重要的就是你要有門檻,你要把同頻的人匯聚到一起。
為什么社群收費低,想有回報就不科學?
因為收費很低的群,收來的人總體上還是有限制的,你有什么樣的能量,你就能收到什么樣的學員,你自己的收入水平在什么樣的一個檔次,你就比較容易收到比你低1到2個檔次的人的錢,因為人總是希望向著比自己高一兩個檔次的人學習,真要是高七八個,普通人想一想也知道,檔次高太多了。看的到,但是看不懂,可以跟著,但是跟不上這種感覺也不好,還不如踏踏實實找一些人,自己夠得著的摸得著的去努力。
很多人把社群理解為一個規模運營的東西,規模越大就越成功。而我認為應該要看社群里這些人能夠調動的資源的總和有多大。馬克思曾說過,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那社群就是你所在圈子社會關系的總和,我們要比兩個社群誰有能量,應該比這兩個社群的關系鏈接誰更厲害,誰更愿意把這個鏈接反哺到社群里面的每一個成員。
很多人的社群就是追求規模,而忽略了在社群里的每一個成員之間的鏈接,所以我傾向于說一個好的社群應該是小而美的,而不是大而全的,但是這些人想買的能量是很大的,所以在商業上可能更厲害。
小而美的社群,也需要運營
社區的運營就是要創造人和人的鏈接,人和人的互動,人跟人的情感認同,最后才是人和人的合作,做大項目,做各種事情。我在這里講運營,實際上講的是社群運營里面你做那么多事情,你的目的是什么?我們認為很多人在做社群的時候,只記得它的動作,而不記得它做這些動作的目標。
社群成員之間可以通過鏈接,然后產生信任,一起來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如果沒有事情,這個勢能是不會被孵化出來的。有人會說微商團隊以及各種各樣的聯盟,那不也是有同好,然后一起為某一家公司賺錢,也有這個結構的,在這個群里面、有人組織、有人安排工作,甚至有人發獎金,有考核,也蠻強調社群運營的。其實我還是比較強調的是關于這個社群走到后面,我們能不能夠在一起有一些共同的輸出。但你輸出的是什么?是賣貨。
賣貨也可以是社群的一種輸出,但是你輸出的要有勢能,你不斷地輸出,不斷的讓別人記住一樣東西,這完全可以是一個花,一棵樹,一類植物,一種肉。
在你們這個圈子里面,或者在你們圈子周邊的地區里面,這個東西,它必須是整個社群都認可的一種輸出。這個輸出可以是商品,當然也可以是各種各樣的自媒體、大家合作的書、線下的活動,但是這些東西都要有一個品牌。這就涉及到社群如何走得更遠。
我們說如果一個社群里面沒有回報,這個社群是走不下去的,馬上就死掉。但是如果想走遠一點,你就要想辦法幫群里面有潛力的比較優秀的成員去賺到錢,而不是總想著自己要多賺錢。否則,你越功利,這個社群死的越快,你要是愿意花時間幫助別人、成全別人,你這個社群反而能做得更好。
在社區里有哪些東西是比較常見的,第一賣產品,但是這需要很多很復雜的操作技巧,否則在群里面賣東西,不但東西沒賣掉,大家還覺得這個群很low。
第二種就是搞能量的擴散,什么叫能量的擴散?比如你發了一條微博,你發了一條知乎,或者新入駐了一個平臺。這個時候你發微博發知乎,或者在新的平臺上面,你可能要發個帖子,你希望點贊、評論比較多,你這個信息能夠被頂起來。
那這個時候如果你有了社群的話,你就可以發動小伙伴都來幫個忙。每個人的點贊微不足道,但是大家聚合在一起就解決了你這個種子期怎么獲得一些小的勢能把它拼成一個大的勢能,然后再投射到自己的產品或者是事業上面,這樣的話就可以用社群來匯聚大家的能量,成就自己,你有了能量也可以反饋給大家。
好的社群不是一個被禁止說話的場所,它不是學校,它更像是一個咖啡館,每個人在咖啡館里面能暢所欲言,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表達什么就表達什么,社群里的每個人都很自由,很開放。只有把社群的文化認同氛圍做得特別舒服,才能實現社群成員的資源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