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這個古老的道家哲學精髓,用在現代管理上,又囊括了多少深邃的含義?
春節后上班第一天,總裁給公司全體高級副總裁來了個突然“襲擊”——“托福”式考試,考題就是第98期《華為人》上《無為而治》一文談治理公司的認識,要求2小時內當場交卷,并擬登內部刊物“亮相”,不啻使一些干部不知所措,更如思想上被輕笞一鞭,烙下深刻印記。
其實,這道考題并非總裁一時心血來潮,標新立異,一年多前出版的華為《基本法》,對此問題早有闡述,然而,卻并未引起高層管理者思想上足夠的重視,為避免“墻內開花墻外香”,幫助高層管理者在新的世紀放眼未來,開闊思路,提高領導管理水平和境界而為之。
無為的意義之一,就是要高層管理者不要去充當英雄,事事沖鋒陷陣,而是牽引實現組織目標,系統分析思考,奮力調動、節約資源,制定、優化制度和流程,舉重若輕,一手硬一手軟地去落實監控。
然而目前我們的高層干部或許是慣性思維,積習難改,骨子里時不時有股“英雄行為”的沖動,往往不是將注意力集中在組織目標的實現,而是分散在無所不在的瑣事中,或是挺身而出,有為的對不明白的事務也進行干涉,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盲目刺刀肉搏,用自己的胸膛去堵槍眼,其越是有為,就越有不為。整天忙忙碌碌,沒有時間去深入系統思考,追溯問題的根本,優化流程建設,帶來的則只能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增加管理內耗,降低運作效率,給企業的發展失利埋下誘因。
無為的意義之二,是企業在一次創業向二次創業的轉軌期間,必須扳道岔,轉軌的關鍵點在職業化管理,當一個小公司發展到擁有近萬名高素質員工的大企業時,推進企業前進的只能是一個氛圍,一個強大的場,一個職業化管理隊伍,而不是一、兩個英雄所能為,個人或幾個人的知識才能畢竟有限,只有從“人治”走向法制,淡化高層領導色彩,強化集體智慧,讓最明白最了解情況的人最有發言權,將英雄行為轉變為職業管理階層的活動,將領導人意志、創新精神、敏銳的思想、捕捉機會的能力系統地傳遞下去,由層層管理者規范地組織運作,才能避免領導人的個人能力和知識局限造成的掣肘。
無為的意義之三,是讓高層管理者給下屬提供一個充分施展的平臺,千里馬只有在賽跑中才能識別,努力培養后繼干部和接班人,讓下屬有機會脫穎而出,自己則“化作春泥更護花”。通過進行層層的考核與測評,選拔干部。為此要求每個高層管理者要將自己定位在教練位置上,帶領團隊,培訓隊員,激勵團隊同力合作,奮力拼搏,向目標沖剌,共創新紀錄,奪取金牌,而不是在比賽時親自下場踢球,若如此,只會讓裁判亮出紅牌,被罰下場。
無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他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心無旁騖地牽引、推動、監控企業的列車運行在既定的軌道上,不是靠個人成就感驅使,而是社會責任的壓力使然?!熬秃孟裎覀兏邔庸芾碚哒f不出做了什么,公司卻在前進,一如‘滾滾長江東流去,奔流到海不復還’”,如果我們規范公司的管理,并將此制度化、職業化、流程化,那么我們的公司運作就會象長江水,自動地勢不可擋地向成功奔去,不管他們最高領導是否更換。
目前公司實行的高級干部任職資格標準,就是旨在通過清晰可見的高績效的關鍵行為,來牽引高層管理者走向職業化,使各位管理者領導能力與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選自2000.3.20第101期《華為人》
下一篇:做品牌,倒逼企業做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