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2019/08/23 09:39:26 來源:戰略定位 5537閱讀
管理 2019/08/23 09:39:26 來源:戰略定位 5537閱讀
動蕩時代,企業急需戰略方向上的理論指導,傳統工具已黔驢技窮。本文提出新的戰略定位理論,產業邊界、商業形態和競爭地位等三個維度,分別決定著企業的擴張路徑、商業模式和競爭策略。
困擾
戰略理論學派林立,對方向問題卻束手無策
在企業管理實踐中,影響最大的戰略工具有以下三種。
邁克爾·波特認為,作為戰略的核心,戰略定位的實質就是選擇與競爭對手不同的運營活動,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聚焦策略普遍適用。然而,實踐中不存在所謂“通行”的競爭策略,波特沒有跳出運營策略層面。
艾·里斯與杰克·特勞特的定位理論影響深遠,強調產品、市場的不斷細分和聚焦。筆者認為,成為一個品類的代表之后,企業應如何擴張和進取?定位理論沒有很好地解決。
麥肯錫公司的標桿趕超戰略簡單實用。市場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趕超行為,但作為戰略實施最多只適用于跟隨型企業。值得注意的是,“最佳實踐”往往誘導企業展開同質化競爭、淺層次模仿,最終被經營指標綁架而走向崩盤。
突破
戰略定位“三部曲”,破解發展方向與擴張路徑難題
在地理學上,定位就是方向,戰略方向自然離不開戰略定位。
如前所述,雖然“戰略定位”術語日益流行,但它始終缺乏清晰、準確的概念定義,且一直局限于營銷定位和競爭策略層面。因此,企業戰略方向長期得不到相應的理論支撐,戰略規劃更是日益令人失望。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筆者提出戰略定位的開創性定義:戰略定位就是企業的發展方向和擴張路徑,是在對外部競爭環境進行系統判斷、對內部資源及能力進行客觀評估的基礎上,確定企業的產業邊界、商業形態和競爭地位。
1.明確產業邊界。
所謂產業邊界,是指企業從事哪一產業或處于產業鏈的哪一環節,即業務范疇的寬度和產業鏈跨度。它回答企業“干什么”“做哪一行”的問題,這是頭等大事。
確立產業邊界有三大要點:
從客戶本質需求理解并界定產業——美國西南航空堪稱戰略卓越的代名詞,但對其成功秘訣的種種解讀,實際上普遍難以自圓其說。低成本、低價格屬于循環論證,“使用單一機型”更非什么商業機密,但西南航空為何難以被模仿?
答案就在于它們自我定位“大眾客運業”,而非傳統的航空公司:像大巴公司一樣配置資源、規劃業務和設計流程,由此創造了低價格、高盈利且優質服務的奇跡,甚至常居“最佳雇主”榜首。
飛機(航空器)不過是一種交通工具,客運服務才是真正的客戶價值主張。
抓住產業鏈關鍵環節——通吃整個產業鏈的情況比較少見,抓住產業中的一個領域或環節也能成就大企業,因此確認并掌控產業鏈的關鍵環節至關重要。
創立不久,高通就明智地放棄了手機制造業務,轉向芯片研發與軟件設計,通過技術標準制定、核心技術轉讓模式,帶動了整個通信產業生態圈的繁榮發展。
產業邊界是動態的——企業應當“歸核”聚焦主業,還是要積極走向多元化?這一戰略層面曠日持久的焦點之爭,實際上不過是一個偽命題。
從動態看,創業期、成長期的企業一定要高度專注,聚焦核心產品與服務;企業做強做大、特別是躋身行業第一陣營后,就必須及時拓寬產業邊界或啟動產業升級,否則難免遭遇“天花板現象”。
當初,本田利用廢棄軍用物資開發出摩托車,隨后迅速進軍汽車和汽艇(發動機)領域。2017年,本田生產的小型私人飛機出貨量超過老牌塞斯納。
誰能想到,全球首款具備雙足行走能力的類人型機器人阿西莫(ASIMO),就是本田于2000年推出的。
本田的產業邊界在哪里?他們已從“個人交通工具”,擴展到了“個人交通解決方案”。
由此可見,產業邊界拓寬的最佳路徑,就是以核心產品或服務為圓心,動態有序地逐步向外延展;且擴散半徑越小,則成功概率越大。
這就是多元化擴張的成功規律。
2.確認商業形態。
零售業中早有相應概念,如購物中心、超市、連鎖店及網店等各類業態。
我們將商業形態(Business Pattern)概念提升到產業高度,定義為企業在特定產業中的組織類型,或產業鏈上的存在形態。它所回答的是,企業(在相應產業中)“怎么干”“屬于哪一類企業”問題,其商業模式和商業本質如何?
在房地產行業中,按產業鏈順序涵蓋的商業形態依次是:投資商、開發商、設計商、建筑商、裝飾商、分銷代理商和物業管理服務商等。
在制造業,商業形態一般可分為以下三類:
加工商——亦稱代工商,一無獨立的營銷體系,二無自主的產品品牌,只能貼牌生產成品或提供半成品,淪為品牌企業的“加工車間”。
制造商——亦稱生產商,它們擁有獨立的品牌和營銷體系,一方面生產成品并自行銷售或借助代理分銷,另一方面只銷售自己生產的產品,即所謂自產自銷。
提供商——企業提供產品、服務,掌握價值鏈關鍵環節,其余環節多借助分包或外協方式;在核心技術凸顯的領域,可向客戶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不難看出,企業轉型、升級表現在商業形態維度上,就是從加工商(產業生存起點)、到制造商(掌控關鍵環節),再升級為提供商(整合行業資源);從提供產品、服務,最終到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抬高競爭門檻)。
身為網約車鼻祖,優步并非傳統的出租車公司,其商業形態就是提供出行解決方案,并由滴滴在中國予以發揚光大。
需要指出的是,商業形態與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概念很容易混淆。
簡而言之,商業模式是一種在滿足客戶需求基礎上的盈利模式,并達成利益相關者的交易結構。而商業形態,則是在產業生態或產業鏈環節上得以生存、發展的組織類型暨商業本質,它決定著相應的商業模式,切忌本末倒置。
3.確立競爭地位。
競爭地位,是指企業在產業競爭中的相應位序。
所謂知己知彼,企業不僅要明確自己是從事什么產業、以什么樣的商業形態存在,還要對自己“算老幾”有清醒的認識。
在波士頓、理特兩家咨詢公司的研究基礎上,筆者提出新的行業地位分類法,并在實踐中廣受歡迎。
控制地位——憑借掌握行業關鍵資源(如特許經營權或專有技術),當市場占有率超過50%時,就具有無可爭議的行業控制力。如英特爾之于電腦芯片領域。
主導地位——競爭性領域往往難以一家獨霸,但可能有兩三家大企業結成寡頭壟斷,聯手決定產品或服務的市場價格。
領先地位——任何行業都會出現領先者(哪怕只是階段性的),它們不僅市場份額最高,而且在價值鏈主要環節居于領導地位,引領行業發展趨勢。
優勢地位——在價值鏈重要環節保持相當優勢,經營狀況良好,在市場競爭中掌握一定的主動權。
維持地位——在盈虧平衡點上下起伏,產品市場占有率無從談起,但有可能不按規矩出牌以攪亂市場。
掙扎地位——資金鏈斷裂,人才流失,債務糾紛不斷,企業隨時可能倒閉、破產。
在一般行業中,企業首先要實事求是、各就各位,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要直接對抗霸主;同時,還須高瞻遠矚,奮發圖強以不斷追求上位。當然,在創新領域中不需要論資排輩。
更重要的是,企業競爭策略首先取決于行業地位,所謂小企業講競爭,大企業重聯盟。
小企業缺乏與人合作的砝碼,只能在價格與服務上做文章,依靠聚焦、低成本以在產業鏈上分一杯羹。對大企業而言,自身綜合運營成本難免高企,打價格戰更會“掉價”,所以多傾向于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而攫取壟斷利潤。
從競爭到合作,恰恰是企業實現從優秀到卓越的必由之路。
總之,真正的戰略定位,必須從產品營銷與競爭策略層面躍升到產業戰略高度,從熱衷于商業模式創新深化為抓住商業形態本質,從側重市場競爭轉換到戰略合作聯盟,如此方能破解發展方向與擴張路徑問題。
延伸
戰略定位引領,戰略規劃得以走出困境
簡而言之,戰略規劃就是制定組織的長期目標并將其付諸實施,但長期以來相關爭議此起彼伏:一方面,在內外部環境多變背景下,戰略目標、經營指標愈加“測不準”,線性思維的戰略規劃日益束手無策;另一方面,缺乏戰略定位基礎、沒有方向指導的方法策略無異于碰運氣,制定的規劃目標也只能是“墻上掛掛”。
戰略定位“三部曲”構成了戰略方向的“GPS”三維坐標,且因其動態性而構成四維空間;其中,產業邊界決定企業的發展方向和資源配置,商業形態決定企業的組織模式及盈利模式,而競爭地位則決定著企業的競爭策略與盈利水平。
至此,戰略定位概念暨理論工具的真正確立,為戰略規劃解決了發展方向這一核心問題——先有方向,才有方法和策略,才能制定目標和措施,而不再是“跟著感覺走”。
值得指出的是,愿景就是踐行使命所到達的理想圖景,但圖景主體絕非企業自身,而是你所服務的客戶得到、社會共同分享的,如“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戰略就是堅持,定位就是取舍,決策就是謀斷。與追求獨樹一幟的營銷定位不同,戰略定位力求準確、持之以恒且又與時俱進。
可以說,戰略定位概念的開創性界定、相關理論體系和實踐工具的基本完善,不僅厘清了與營銷定位、競爭策略的差異,也使得戰略規劃變得有路徑可循而走出困境。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zhanluedi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