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特別愛上哲學課,一度癡迷于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么?有一次偶然在作家畢淑敏的散文里讀到一句話:“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但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豁然開朗。
放到現在,可能有人會說這是雞湯。這不是我討論的重點。我想說的是,你也得為自己的工作確定一個“意義”,只有在這個前提下談“標準”才有價值。
有的人工作是為了養家糊口,那么能薪酬就是意義,有的人工作是為了打發時間,那么清閑就是意義,有的人工作是為了將來不工作,那么能力、經驗、資源、智慧……都是意義。
然而,對大多數普通人而言,單看一點是顯然不夠。因為我們往往對工作寄予“多重期待”,而一份工作也往往具備“多重特征”,并非一個好壞能夠概括。
但無論如何,每個人的職業使命都是差不多的,無非是:為了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所以,面對一份新工作,我認為至少三點你必須優先評估:
1、能否讓你養家糊口(底線)
如果你沒有其他收入來源,那么,一份無法養家糊口的工作,不建議你作為首選。除卻個人能力問題的情形,合理的收入應該是從事一份工作與否的底線。
2、能否讓你持續增值(核心)
對大部分人而言,區區幾千塊死工資顯然是無法跟上自己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因而,一份職業隊個人成長的提升效應就非常重要了。
有句話說:“最貴的是資源,最便宜的是錢?!比绻ぷ鲙啄旰?,你除了工資之外一無所獲,只剩下遠去的青春和消磨的時間——這不亞于人生的一場劫難。
對職場人來說,一天80%的時間都為工作所占據,為什么不選擇一份高附加值的工作呢?記住一句話:“當你發現時間是賊了,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3、能否讓你離夢想越來越近(升華)
我相信,每個人心里都是有一個夢的。生產線上的女工,或許有一個詩人夢;開出租的大哥,或許有一個歌手夢;漂泊在外的你我,或許有一個環游世界的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如愿以償向著自己心中的夢進發。事實上,職場中的大多數人都是做著不如意的工作,憧憬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么,你即將從事的工作對你的夢想是否有幫助呢?聰明人會為自己定一個“職場終極目標”,讓每一次跳槽都離心中的夢想近一點。
總而言之,什么是一份好工作:一能讓你養家糊口,二能讓你持續增值,三能讓你離夢想越來越近。滿足這三點,就可以納入好工作的范疇了。
不過,有時候找到一份好工作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世上沒有絕對的好工作,也沒有絕對的壞工作。
對于那些混日子的人,好工作也能干成爛工作;而對于那些追求卓越的人,即使是爛工作,照樣干得風生水起。這不僅僅是工作的問題。
正應了那句話:
“也許工作無所謂好壞。世人眼中的差工作,如果能做成業界頂尖水平,那就是令人羨慕的好工作;世人眼中的好工作,如果處于業界的底層,也許連自己都養不活?!?
所以,與其苦苦尋覓“好工作”,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現在的工作。
當任何一項任務交到你手里都能出色完成,你還愁找不到好工作?好工作搶著找你還來不及呢!甚至,你根本不需要去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