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薪酬高低,大概受如下五大因素的直接影響。
其一,機會平臺。
好的工作機會,或者大的工作平臺,能讓你拿到更高的薪水;反之,一般的工作機會,或者一般的工作平臺,就只能讓你拿到一般的薪水。
大家在大型招聘會的現場,可以經常看到一個現象。知名大公司的招聘桌前,往往擠滿了求職者,而不怎么知名的小公司,則顯得門可羅雀。其實仔細看看它們開出的價碼,同樣的崗位,工資相差也許不太大。大家之所以對大公司趨之若鶩,看重的不是現在的工資水平,而是大公司天然自帶著更好的機會和更大的平臺。
其二,知識技能。
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技能越多,就越有可能拿到高薪;反之,如果你掌握的知識技能一般般,還不愿意主動去學習提升,那么高薪就只能是夢想。
大學的同班同學,在畢業(yè)的時候,大家的掌握的知識技能應該是差不多的,即使有差別也不會太大,因此大家剛參加工作時的起薪,差別不大。可是參加工作三年后,當大家在同學會上再次見面時,差距就出來了。有的人月薪幾萬,有的則只有幾千。于是有人說社會不公,有人說對方幸運,就是沒人說自己進步太慢。冷靜,墊底的同學不妨跟拔尖的同學比一比,你就會發(fā)現兩者之間在知識技能層面,再也不是剛畢業(yè)時的差不多了,而是現在的天差地別。
其三,努力程度。
對于同樣的工作內容來說,努力程度越高的人,拿到高薪的可能性越大,成績的背后都是汗水,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讀書的時候,大家用一樣的教材,可還是有學霸和學渣的區(qū)別,是學霸的智商高嗎,不見得,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真正拉開差距的,是學生們的努力程度。工作的時候,大家賣一樣的產品,小組里每個月都會產生一個銷售冠軍,是冠軍的學歷高嗎,也不見得,真正影響結果的,是每個人的努力程度。
其四,綜合能力。
從整體上來說,一個人的綜合能力越強,薪水就應該越高。只不過綜合能力的展現需要一個過程,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所以短期內出現能力與收入不符的情況很常見。
有人總是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對待,能力那么高,工資這么低。其實,這往往是錯覺,因為人習慣高看自己一眼。從一個較長的時間段來看,比如以年為單位,一個人的收入基本上都跟其綜合能力是匹配的,如果你覺得自己的工資一般般,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你的綜合能力也一般般。
其五,天賦基因。
我們常說的性格、喜好、三觀等主觀性很強的東西,都可以歸屬到天賦基因這個版塊里來,它們也會影響你的工作薪水。符合自己性格特征或個人喜好的工作,顯然能激起你更強烈的工作意愿,你做出的工作質量就高,當然就更容易拿到高薪。反之,不合胃口的工作,不管是工作狀態(tài)還是工作收入,想必也就只能是馬馬虎虎了。
天賦基因這些東西根深蒂固,而且隱藏得極深,我們很難察覺,更別提什么改變了。唯有順勢而為,才有可能正面受益。
以上五條只是粗線條的劃分,類似于繪畫時的描輪廓,影響你工作薪水的也許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細節(jié)因素,不過大體上都能歸入以上五條中。
比如大家經常提及的“運氣”,就可以歸入機會平臺,什么叫運氣好,不就是一不小心得到一個好機會或者找到一個大平臺嗎。比如大家老是說到的“選擇”,就可以歸入綜合能力,在重大選擇中勝出的人,往往是因為自己的綜合能力強,從而對未來的判斷精準嗎。
真正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卻恰恰是后兩種:學習和堅守。這也許就是生活的悖論,命運的玩笑!
為什么這么說,不妨逐一分析一下。
比如跳槽派,跳槽也許能在短期內提高你的工資,可做出突出成就的人,往往是在某一領域深挖多年的人。也就是說從長期來看,頻繁跳槽并不能真正給你帶來高薪。
比如熟練派,對工作應付自如的確能提升你的價值,也能提高你的收入,只是熟練工的門檻實在太低,你的“不可替代性”相應的也就很低,一個新人稍加培訓就跟你差不多,那你說公司憑什么給你發(fā)高薪。
比如拼命派,人在拼命的狀態(tài)下是可以超常發(fā)揮,可是上限也很明顯,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到達極限,幾乎沒有突破的可能性。面對矮矮的天花板,拼了老命也蹦不上天啊。
而學習派和堅守派則不同,它們蘊藏了無限的可能性。
比如學習派,學習的過程是痛苦的,學習的效果是緩慢的,但是學習的整體收獲是巨大的,因為學習能提升一個人的綜合能力,這將徹底改變內因,同時促進外因。而內因是變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重要條件,雙劍合璧,天下無敵。學習力,才是這個時代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堅守派,異軍突起的個人或者公司,往往都經歷過長期的蟄伏期,在艱難而漫長的蟄伏歲月,他們都是堅守初心的斗士。堅守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的人一定懂得堅守的意義。
綜上所敘,如果你想獲得短期的工資提升,不斷跳槽、熟練技能、拼命干活,怎么做都可以,適合你的就是好的,只要付出就有收獲。如果你想在未來獲得長期的高薪,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是最佳選擇。根據天賦堅守初心,就不確定了,因為這么做的結果有可能是竹籃打水,也有可能是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