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美國紐約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日本藏家收藏的一只建盞拍出7800萬天價。翻閱史料,另一只被列為日本國寶的“曜變天目盞”早在大正年間(1912-1926年間)就以相當于當時1500套別墅的價格成交。
“每次看到這些,我心里五味雜陳,還有些生氣。”讓福建人鄭曉涌耿耿于懷的原因在于:這些日本國寶全都來自中國。與對岸的風光不同,福建本地懂得建盞工藝的師傅最少的時候僅剩十余人,“手指頭都數得過來”。
好在近幾年,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盞重現曙光,尤其是互聯網讓建盞文化傳播得更快更遠。包括鄭曉涌創辦的沐仙生建盞在內,一大批閩商借助百度推廣、信息流等新營銷形式,讓這一古老技藝回歸商業主流。
三顧茅廬赴建陽,走訪最后的建盞藝人
十幾年前,即便在福建,建盞也非大眾產品。當時還在做禮品生意的鄭曉涌,對工藝品有一種職業上的敏感,偶然的機會在朋友那里看到建盞,當時就著了迷。“藝術品最重要就是要有感覺,我從第一眼就喜歡上了建盞,馬上從別人手里買了幾只。”剛開始,鄭曉涌考慮把建盞當成禮品來運營,但隨著了解的深入,他覺得不應止步于此。
“不像青花瓷是畫上去的圖案,建盞的花紋都是在燒制過程中隨機形成的,每一只盞都獨一無二,它們的美都來自天地的饋贈。”但讓鄭曉涌憂心的是建盞師傅的凋零,多方打探之后他才知道,當時在世的建盞師傅不過十余人,且全部聚集在建陽一地,即便不考慮質量,早年的出產量甚至不足以支撐禮品市場的規模化運營。
鄭曉涌決定要去建陽走訪學習,深入了解。在當地朋友的引薦下,一個個地找到師傅,登門拜訪。“第一次、第二次,師傅是不會跟你說很多的。他們覺得做建盞是個苦活兒,當時國內市場也不好,你得讓他們看到你的誠意。“鄭曉涌一有空就來建陽找師傅,終于用自己的誠懇打動了建盞師傅們。
老祖宗丟的國寶,我們再造出來
建盞的門難進,但一旦師傅開了門,就是有問必答。在很多歷史資料都已經失傳的情況下,鄭曉涌靠著師傅耐心細致的口授,了解到了建盞的整套工藝流程。從對底料礦釉的選擇到拉胚、修胚、曬胚再到最后出窯選品,6步、13道工序、1300度高溫,每個細節他都了然于胸。
但鄭曉涌并未急迫地投入建盞行業,因為十幾年前建盞剛剛在國內被重新發掘,還并不是經營生意的好時機。閩商作為中國一大商幫,“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讓他們在全球市場都闖出局面,然而它們的拼搏是建立在理智洞察市場趨勢的前提上的。
建盞的流行與古代“斗茶”風氣有關。而隨著中國人飲茶習慣的變化,斗茶之風不再,建盞逐漸淡出了主流商業視線。因南浦昭明禪師來中國后,將南宋徑山寺茶宴儀式帶回日本而形成的日本茶道,是建盞在日本享有高地位的關鍵。在鄭曉涌看來,老祖宗丟了的國寶不能只靠買回來,既然建盞是中國人造的,那就再造出來。
終于,這個機會被鄭曉涌等到了。“2002年時,有個美院教授去了建陽發現建盞,后面又做了很多工作,到2014年市場開始流行了。“一直和建盞師傅們保持密切聯系的鄭曉涌提前發現市場的變化,2013年就在福州市駿派商貿有限公司旗下創辦了“沐仙生”建盞品牌,開啟這一事業。
互聯網時代的建盞傳承,“曜變”福建新名片
建盞師傅從可以輕松叫出所有名字的十余人,發展到今天已經多達兩千余人。借助于自己遍訪名師期間積累的人脈及口碑,“沐仙生”與包括首次再現曜變技藝的路金喜老師在內的眾多國內一線建盞大師成為合作伙伴。“生產不成問題,可銷售依然是個難題。”就算到現在建盞市場看起來挺好,但還遠不飽和,我們企業去參展時就發現,80%的人還是不懂建盞。”
剛開始只靠朋友、以及做禮品市場的經驗來銷售建盞,但很快他就發現,北方市場對建盞的認可程度比福建本地還高。為開拓市場,鄭曉涌鎖定了百度——“大眾對于建盞的認知度不高,就會習慣性地到百度去搜索、查詢,所以我們在百度做的推廣就更容易被目標客戶看到。“在行業普遍對互聯網廣告缺乏了解時,鄭曉涌通過自己之前的經歷和認識,審時度勢選擇了這么一個渠道。當2015年不少同行仍在探索商業模式時,沐仙生就早早用百度獲得了良好的營銷效果。
之后幾年他也陸續嘗試了一些其他資訊平臺,“有的也有效果,但是效果不是非常明顯。”對于百度正在主推的信息流廣告,近期鄭曉涌也有所嘗試。“信息流有信息流的用戶,搜索有搜索的用戶。我們就是選擇一個值得信任的平臺,然后把不同的產品配合著來。”
信息流廣告、AI的營銷工具、大數據能力,百度正通過自身在技術和營銷領域不斷深耕的營銷產品和工具,為閩商等企業家們在互聯網的大潮下提供營銷革新和市場拓展的新思路。而“搜索+推薦”的兩大引擎助力,更是讓百度通過人工智能、不斷深度學習,將智能化的精準營銷與深層次用戶需求洞察做以強匹配,不僅助力企業家精準鎖定目標用戶,也提高了營銷的轉化效率,而這正是未來所要求的營銷大勢。
“建盞是福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顆明珠。”十幾年過去,早已從建盞愛好者變成建盞從業者的鄭曉涌,不變的是對這門工藝的癡迷。
縱觀閩商群體也可發現,閩商闖遍全球,靠的不僅是對貨物的互通有無。對技術的掌握和鉆研,代代傳承的“匠心”執著,才是裹挾于“愛拼才會贏”的閩商精神外殼之下,那朵生生不息的靈魂火焰。
“我一直想做建盞傳統文化的踐行者。為什么愿意花這十年的時間去了解建盞,理由很簡單:這世代相傳的非遺工藝是福建和中國的驕傲,有義務讓更多人了解它。”鄭曉涌通過和百度的合作,打通建盞文化的全國輸出渠道。曾經被很多人以為早已從歷史中落幕的建盞,在新閩商的熱情下,正在曜變成新的福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