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am not sure I am right but who is?”
2018年戛納國際創意節在創意公司Droga5創始人David Droga的精彩演講中拉開帷幕。素有“廣告界奧斯卡”的戛納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是全球廣告行業最受矚目的綜合性國際大獎,不僅云集客戶、制作公司、創意代理商等多方參與,更吸引越來越多跨行業重要玩家的參與。
今年,在影節宮內部,騰訊社交廣告TSA搭建Meet China Studio,邀請到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Matt Che)、亞馬遜ECD Anthony Reeves、澳大利亞旅游局CMO Lisa Ronson、WPP首席策略官兼首席數字官Scott Spirit,以及騰訊社交廣告副總經理張敏毅進行圓桌對話,一同探討當今全球媒體環境下,如何打造品牌新趨勢。
數字化的今天,媒體環境正發生變革。信息的多樣化與多元化正在改變用戶習慣,信息從單向發布逐漸轉向為雙向交互。可以看到,在媒介形態日益豐富的今天,用戶對于媒體信息發布的參與性愈來愈高,逐漸對信息掌握更大的主動權。基于此,此次圓桌會議展開對于第一個議題的討論:當今媒體環境新土壤下,萌發了哪些
品牌傳播新趨勢?
“用戶討厭什么內容,我們會更認真的研究它。”
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談到,新時代下,真正做到以有效內容,實現用戶參與感,至關重要。那么如何打造參與感、激發目標群體主動性?社交時代,品牌需要研究并貼近人群習性,從消費者情緒入口一一過篩掉消費者不溫不火的評論,抓住能引起消費者強烈情緒的那部分——不僅是正向情緒,甚至是負面情緒。“用戶討論什么內容,我們會更認真地研究它”,由此開啟人群洞察。同時,玩轉不同渠道優勢,基于洞察針對性投放有效內容觸及品牌的目標受眾。
除此以外,縮短創意流程與時間周期也至關重要。社交時代,所有的信息采集、曝光、留存時間被壓縮,使得品牌方沒有長達幾個月的周期去產出一個創意。“對于品牌人,往往處境是:我們需要更加審時度勢,小心又大膽的拿捏好每一個決策,直接上手做或是直接放棄,沒有多余的時間做市場預估測試。”
“我不認為
AI完全懂人性,但
AI讓品牌觸達更私人化。”亞馬遜ECD Anthony Reeves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在他看來,技術是輔助是品牌發聲的強助攻。“在現在的智能社交社會,對于品牌塑造而言,講故事的能力很重要,科技助力則更會錦上添花。”
而通過用戶分享真實信息(
User Generate Content),與目標群體情感上發生溝通也至關重要。澳大利亞旅游局CMO Lisa Ronson女士分享了她的答案。澳大利亞旅游局曾以“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招聘廣告引發全球熱議。同時,澳大利亞旅游局曾在網站上發起“無與倫比的澳洲”活動,邀請曾在澳大利亞旅游的游客將他們的經歷貼在網上,讓旅行者共建旅行地圖。這樣的活動成功在一個月內吸引到上百萬網友的點擊。除此以外,Lisa同時提到,一個公認的捷徑是:利用意見領袖實現導流與轉化。
對于意見領袖的引領作用,WPP首席策略官兼首席數字官Scott Spirit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擁有多年中西生活經歷的Scott Spirit,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有著高敏銳度。“中國人十分看重評論。意見領袖的評論在中國廣受大眾關注。而在美國,同樣的品牌構建技巧是否同樣奏效,則需要進一步觀察,讓人期待。”
對于新時代的
品牌傳播,騰訊社交廣告副總經理張敏毅給出了他的觀察。“碎片化”,張敏毅反復強調:國人十分依賴手機,從家長到孩子,人們生活的各個場景都難以遠離手機:點外賣、乘地鐵、移動支付,手機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們習慣了吸收各類碎片信息。同時帶來的結果是,各類信息更傾向以碎片化模式呈現,逐步的,專業性信息與用戶創造信息變得模糊。
而對于碎片化,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補充了自己的理解:人們談論所謂的碎片化,同時是在討論如何利用科技產出集合內容。現在對于品牌來說,對于一個既定的idea,會基于不同平臺特性有不同方向的產出,本質十分碎片化。比如騰訊,旗下擁有有騰訊云服務,微信,線上線下服務等多元的渠道。越來越多品牌選擇全渠道打通共同發聲。所有的發聲都應基于目標群體同齡化的基礎上,產出多樣性內容。
而對于目標群體為廣大青年的國際品牌來說,“目標群體同齡化”是否意味著,公司內部需要更多的年輕領袖?年輕領袖是否會帶來潛在的風險?對此,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給出了他的理解:實質上,年紀并不是選拔人才的有效衡量標準。年齡不存在任何偏見。“只要心懷開放思想,只需要去理解,為什么這個(趨勢)可以發生就好。”
是否存在哪些新起事物,未來可能會成為撬動行業的“
big thing”,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新鮮事物、潮流趨勢永遠是層出不窮。” WPP首席策略官兼首席數字官Scott Spirit說到。品牌主的注意力單單放在新趨勢上便有些本末倒置。說到底品牌的傳播,更多的還是回歸于講故事的能力。
騰訊社交廣告副總經理張敏毅也提到:新時代下傳播環境更為復雜,鮮有能單憑一己之力、一舉定調的“big thing”。品牌形象不會因為單一一集電視廣告、或者單一的海報而定調。所有的傳播、廣告投放都會以點的形式,去影響品牌形象這條線。不論是思考方式或工作策略層面,都需要去建立新的框架,不是期待某件big thing一步登天,而是一層一層觸及消費者。
做出過刷屏案例的著名品牌人,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談到,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玩法,品牌主需要銘記:拒絕誘惑。不需要追逐每一個熱點——“
You are everywhere,you are no where.”品牌主的挑戰永遠不是追逐熱點,而是有篩選的整合利用新興事物與新機遇,讓1+1大于2。“對于我們來說,目前主力攻克的新機遇出現在于線上、線下的全渠道打通。”車祁談到,希望通過完善線上線下購物體驗,打造更強的品牌形象。
同時車祁也提醒品牌主,品牌的傳播與發聲不應該過分商業化。需要抱著更大的格局,為消費者創造美好,消費者便會逐步對品牌產生好感,進而將品牌生命力帶入良性循環。
在論壇的最后,百威英博亞太北區市場副總裁車祁分享了現象級刷屏案例,為“新時代下的
品牌傳播”提供了強有力注解——
2018新年檔口,百威聯手騰訊產生刷屏案例《據說50%年輕人屏蔽父母是因為?》這次現象級刷屏案例的產生,百威啤酒聯合騰訊新聞,基于青年群體強洞察,同時配合騰訊新聞權威發布《朋友圈年度親情白皮書》的形式,由此及彼的觸達消費者,在精準輻射年輕群體同時,最將品牌營銷,做成有生產力與生命力的內容。
“有質感、不浮躁、不跟風,以真實的洞察連接用戶。”在論壇的最后,騰訊社交廣告副總經理張敏毅提出了他對未來品牌構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