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都愛二次元?
年輕人都喜歡長腿大胸?
年輕人都專注賺錢花錢?
年輕人的狀態千變萬化,不止娛樂八卦,年輕人時刻關注著社會中很多深刻的問題。
5月17日,鳳凰網在IAI國際創享節2017“創意營銷”板塊,繼去年以年輕人為主題之后,再次通過年輕人的視野和看法,向大眾傳遞鳳凰網創新公益的新觀點。鳳凰網全國營銷與運營管理中心總經理郝煒作為特邀嘉賓,出席了17日上午“青春Young益”的鳳凰網專場活動并發表主題演講,并與蘇寧控股集團媒體公關總監蔡一飛;著名演員、傳夢公益基金創始人孔維;湖南臺主持人、芒果V基金代表齊思鈞;鳳凰網青年頻道主編石琰就年輕人的公益態度和行動展開了熱烈討論。
年輕人的公益之心
鳳凰網聯合尼爾森發布的《2017青年公益態度調查》拉開了郝煒演講的帷幕。通過專業調查顯示,年輕人對于公益十分關心:30歲以下年輕人對公益的關注度為63%,18-20歲年輕人對其的關注度更是高達89%,整個年輕群體中52.1%的人參與過公益活動。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樂意參與公益、希望了解到公益項目的內容,在這其中,他們認為企業參與公益體現著社會正向發展的步伐,創意則更能為公益加持。
但是什么樣的公益形式更受年輕人歡迎?
報告顯示,對年輕人來說,喚醒公眾意識或社會意義重大;傳遞快樂,輕松的公益理念;激發對生活的思考;貼近生活、參與方式簡單的公益,能更大程度地觸發他們參與公益的熱情。
“從閃耀的人性光輝到現實中的人生價值,年輕人做公益也在逐步轉變。”郝煒說。“冰桶挑戰”讓大家通過參與接力的方式去關注到“漸凍人”群體,而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的需求不止于關注,更想去幫助、解決。例如關注孕早期女性的出行、家暴的解決、自閉癥兒童及他們的家庭,是長期的、持續的,通過有效手段逐步改善其狀況。
“調查發現,年輕人不排斥企業發起公益行動,理解并認可企業參與公益的商業價值;因為多樣性和從中受益,他們很愿意積極參與企業的公益行動。”郝煒說。
同樣的公益主題和行動,換成不同的品牌,對于年輕人來說可能此時品牌更為重要。而在不同的公益內容下,年輕人會青睞創意更好的活動,這其實超過了品牌本身價值,體現的則是公益的創新特性。
鳳凰網的公益創新
基于這樣的洞察和理解,鳳凰網鳳凰原生營銷研究院旗下推出鳳凰創新公益實踐中心,通過創意、技術、傳播和角色四個角度,搭建品牌、消費者、公益機構、明星等的聚合平臺,希望能夠提供公益解決方案,并達到可持續、社會共贏的公益遠景。
郝煒隨后分享了幾個正在執行中的公益項目,最讓現場觀眾為之觸動的就是“承諾膠帶”項目。每個人每天都在收快遞,數據顯示,我國一年的快遞數量超過了300億件。鳳凰網敏銳發現了巨大快遞量背后隱藏的“機會”,聯合蘇寧及IFAW,做了一次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倡議:將保護動物的內容印制在特質的膠帶紙上,通過貼封在快遞包裹上送出,收到快遞的人在用剪刀、美工刀打開快遞時,特殊的紅色液體會從膠帶紙中流出,仿佛在割裂膠帶的同時,也“殺掉”了那些動物,以此來警醒人們,喚起人們保護動物的意識。
除此之外,鳳凰網還將聯合更多企業,陸續推出多項創新公益項目。
搶救“愛豆”CPR練習墊項目,將明星形象用于CPR練習墊,配合手機APP,給予練習者在步驟、頻率等方面的提示,吸引粉絲和普通人聯系CPR的興趣,給生命以生的希望;女童保護“會叫的海報”項目,則使用了會發聲、以女童為原型的海報,當他人觸碰到不應該被觸摸的地方時,海報的聲音播放器會自動進行警醒、威懾對方,從而將防性侵、自我保護的觀念觸達人心;而童真頻道項目,則是和鳳凰新聞客戶端合作,在手機APP端增加童真頻道,播報童聲新聞。鼓勵家長和老師以充滿正能量、內容積極向上的新聞稿作為素材,教孩子們識字并念出來。
鳳凰網的創新公益運作模型,是從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中發現痛點、熱點所在,而后通過創意力量的加入,打造富有執行性的解決方案,最終在品牌、名人、公益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帶來富有實質性、影響力的變化。
精彩演講后,郝煒主持并參與了圓桌論壇,各位跨界大咖就 “青年公益”、“創新公益”等公益熱點展開討論。年輕人怎么更好地做公益?大咖們給出最牛的觀點。
不一樣的公益觀,一樣的公益心
齊思鈞在談到年輕人的公益時,更多地把這種“公益沖動”定義為一種熱情。“一腔熱血加上一點好奇心,成為了大部分年輕人做公益的敲門磚,而參與之后,懷著一腔熱血,我們也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助力公益的實現。”齊思鈞以承諾膠帶項目為例,展示年輕人其實很需要企業、媒體去做一件讓他觸動的事情,而這種創新公益的形式也會讓他對品牌產生好感,并樂意因此去了解企業,為企業買單。
孔維則認為,公益最終影響的是每個人,影響力很重要。“公益隨手可見,人人可做,但對于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堅持。而你對公益人加一把力、說一句你很棒的鼓勵,說不定就能成為一只隱形的手,變成他堅持的理由。”同時,孔維也以明星的身份表達了明星作為公益人參與公益項目的心聲:“每個明星都有一顆公益之心,但因為身份特殊,往往在做公益的時候都保持著謹小慎微的態度,稍加不慎可能就會被背上罵名,比如捐款金額、參與程度、穿著光鮮等,請先將他們還原成一個自然人,給明星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蔡一飛從企業角度出發,講述了她對于企業公益的看法。企業做公益并不是簡單的為了爭取更多的用戶,而是讓用戶和大眾看到他們愿意參與公益、愿意與大家共同成長的誠意,也會更激勵企業去做公益,更多地聯合用戶去做公益。“每年的12月26日是蘇寧的生日,我們給蘇寧慶生的方式是呼吁員工捐獻一天的工資、拿出一天的工作時間做公益,我們把它稱之為‘公益慶生’,我們想影響的不僅僅是我們自己的員工,更想影響到千千萬萬我們的用戶。“
“對于年輕人來說,現在信息太多了,不是年輕人不關注公益,是真的會看不到相關的內容。”石琰的話獲得了在場許多年輕觀眾的認可。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熱烈地盼望參加到公益中去,但是可能缺少渠道、也可能缺乏機會,“因此我們的鳳凰創新公益實踐中心真的是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多參與公益的機會。”此外,石琰還特別指出公益不僅是關注貧困、女性等特殊群體,例如大貨車司機、同性人群等都是弱勢群體,也需要大眾用更多的包容、公益之心去理解、幫助他們。
不一樣的公益創新,一樣的公益態度
在談到如何更好地將創新運用到公益中時,孔維向觀眾介紹了自己的“百校計劃”項目,“作為傳夢公益基金的項目發起人。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12所資教學校,直接受助孩子達3000多人,今年我們正在推動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百校計劃,就是在貴州貧困地區實施100所資教工程學校的規劃,受助的山區學生將達到2萬多名。我把自己作為一個先鋒部隊,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得邊遠貧困地區孩子的基礎教育、素質教育得到保障。相信慢慢的政府也會加入甚至接盤,到那時候我們的價值是什么?我認為是‘造血’的能力,因為百校計劃,我們培訓了很多老師,我們可以接著做下去,甚至可以做面向邊遠山區鄉村學校的專業培訓機構,這也是一種模式的創新。”
而蔡一飛對于創新有著更“前線”的經驗,“企業做公益很容易,難在如何發揮企業自身的長處和優勢,整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去和公益內容結合、擴大優勢、形成影響力。而‘承諾膠帶’項目之所以和鳳凰網一拍即合,就是因為之前我們就在思考如何將蘇寧快遞盒子這個‘窗口’很好的利用?如何能夠將這一載體以公益的形式更好的傳遞給受眾?所以才有了現在公益項目。在這個項目里,我們更多承擔的是一個載體的屬性,這就是創新。”
公益之路還很長,創新也永無止境,希望更多執著于公益的媒體、公益機構、專業人士、明星、企業能夠參與進來,未來,鳳凰網也會攜手各方,以創新推動公益全新改變,實現各方共贏。
上一篇:財務職能如何數字化?
下一篇:企業培訓需要以問題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