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洪波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成功原因,主要靠大規模、低成本,依靠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成本差異,迅速從低端制造業發展。但2008年是個轉折點,過往制造業發展模式的兩個前提發生了變化,一個是規模效益的優勢沒有了,另一個各種要素成本上升,中國制造的低成本優勢喪失了,這兩個前提變化意味著傳統模式已經失效。
這也意味著傳統制造業要轉型,怎么轉?方洪波認為,轉型升級就是要尋找新模式,路徑無非3個方向:尋求新的成本優勢、培養建立差異化的能力、以及實現產業間轉型升級。
第一個方向是保持成本優勢。有兩條路徑可選:要么轉移到中國西部或者東南亞等低成本地區,但對于絕大多數企業無法實現這種轉移,第二種就是建立效率驅動基礎上新的成本競爭能力,這種效率驅動不是簡單的驅動機器換人、自動化、無人工廠,而是非常立體、系統的概念,是貫穿整個端到端,全價值鏈的工具和方法。
第二是培養建立差異化的能力。首先是產品領先,比競爭對手更快推出產品;其次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差異化,這需要很多年漫長的積累和投入才能厚積薄發;再者是商業模式創新,創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新的經營模式,以更高效率把產品傳遞給用戶,給用戶帶來新的價值。
第三就是產業間的轉型升級。從以前的勞動密集型轉移到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從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制造業或者先進制造業轉型。
在方洪波看來,制造業轉型上述 3 個方向,第一方向最容易做到,第二和第三個方向,要做到比較艱難,需要漫長積累,以及資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