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 發表時間:2018/10/12 8:58:18??作者:shih??
實戰 發表時間:2018/10/12 8:58:18??作者:shih??
做“粉絲營銷”的直接目的,都是希望將粉絲轉化成為付費用戶,甚至口碑相傳,帶動更多付費用戶。雷軍和羅永浩都是一代網紅,粉絲規模相差不大,可是在“粉絲營銷”的實際效果上,小米手機可以做到年度銷量過億,而錘子手機距離千萬銷量也還有很大距離。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兩個品牌市場定位不同,可是,這個“市場定位”何嘗不是“營銷能力約束下的無奈選擇”呢?
回到具體問題,就是如何讓你的粉絲“活”起來?一些自媒體人已經做到10萬+甚至百萬+的粉絲關注,但尷尬的是,內容閱讀只有幾百或者幾千。明明很多“高大上”的品牌已經是高知名度,面對“粉絲活躍度”的低迷也一樣束手無策。你的粉絲只關注、不活躍,這是怎么回事?有機構分別面向粉絲和自媒體人做出調查,去發掘“粉絲活躍度”低迷的具體原因:
從自媒體人的角度看來,主要有四個原因:1、推送的內容不夠優質、不夠體現品牌調性;2、關注的粉絲數量不足;3、關注你的粉絲群體本身就不是活躍用戶;4、營銷成分太重,廣告植入太多。
從粉絲的角度看來,主要原因是:1、賬號沒有人格化;2、沒有引導粉絲互動的習慣;3、粉絲的互動行為沒有得到及時反饋;4、植入廣告的同時沒有給到粉絲想要的利益點;5、只強調品牌心智傳達,不匹配對應人群。
如此看來,“將粉絲激活”就是一個不斷使他們找到同類、還能產生很多驚喜的過程。人格化賬號(親切感)、引導粉絲互動(親密感)、互動行為及時反饋(受尊重)、合理的利益點(有驚喜)、營銷更加精準人群(找同類),這是做好“粉絲營銷”的五個思考維度。
其實,做好“粉絲營銷”集中做好一個一個“小群”,就能贏得很多機會。有人選取新浪微博近5萬名用戶的社交圖譜進行分析,結果是新浪微博這類大型社群價值最高的,其實是其中的無數個小社群,用戶活躍在小群中,更容易受到小群體的影響。人們活躍在“小群”中進行分享傳播,引發巨大社交傳播結果和轉化結果的現象,叫做“小群效應”。社交平臺的“營銷紅利”往往源于這種“小群效應”。
我一直建議營銷公司做“粉絲運營”,最好一個一個小區域、一個一個小群體,扎扎實實做深做透。比如北京望京這個區域,就可以有專門的社群部落,將特別關注這個區域內的事情的粉絲聚集起來。
“望京”本身就是這些人的最大共識,天然就有親切感。望京每天會發生很多事,很多又跟自己息息相關,群主與粉絲之間,粉絲與粉絲之間有很多互動機會,很容易形成親密感。對于群主來說,對粉絲進行反饋的過程,也是自己獲得信息的過程,粉絲是在幫你關注望京的大事小事,你當然有動力與他們互動,同時使他們感受到尊重。如果把關注望京的粉絲群體做好,大家找到同類、有歸屬感,那里有幾百家餐廳,也會帶來千萬收入,這是最實際的精準營銷。將望京地區商家最新的優惠、折扣活動通知給粉絲,或者粉絲之間相互轉達,會不斷有驚喜。這樣環環相扣,不用去激活,粉絲本身就會持續活躍。
“粉絲營銷”的真正目的,不是要使粉絲變得很多或者增長很快。比如美國的漢堡王,社群里有三萬五千個粉絲,但質量不高。于是它搞了一個活動,如果你退群,我可以送你一個免費漢堡,將近三萬人領完漢堡走了,留下八千人,給漢堡也不走,這就是“鐵粉”。結果,社群里的粉絲活躍度比以前提高了5倍,這些人給漢堡王提意見、出主意,做口碑傳播,反而讓漢堡王的聲勢更大了。其中很多粉絲不僅是漢堡王的忠實顧客,很多還成了漢堡王股票的持有者。所以,粉絲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特別多,而是不斷找到高欲望、高質量的用戶,主動參與到口碑傳播和品牌營銷中來,甚至與你形成利益共同體。
如何針對粉絲群體去進行內容產出?
——投射情感、尋求認同和確定歸屬
在電影《減法人生》里,面包店經營慘淡,店員對老板說:“微博微信要搞創新,不能總發那些干巴巴的東西。”后來他們給每個糕點都配上一個感人的故事進行推廣,過了一段時間果然銷量大增。粉絲也不可能永遠對你忠誠,他們的眼光越來越挑剔,他們只會為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優質內容買單。那么,什么樣的內容產出才能真正打動粉絲呢?
新媒體內容傳播的背后有三大效應:
1)投射效應——粉絲會把自己的某種夢想、欲望和快感,投射到“大V”、“網紅”身上,粉絲會認為被關注者的經歷等同于自己的經歷。
2)認同效應——“大V”、“網紅”的言行和價值觀會給人樹立榜樣,讓粉絲產生無窮的幻想,他們會認同他們的人格魅力。
3)歸屬效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心理需求從低到高分為五類,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自尊需求及自我實現需求。“粉絲關注”為的是哪個層面的需求呢?是歸屬需求。
投射情感、尋求認同和確定歸屬,是面對“粉絲”進行內容產出的三個階段。歸根到底,人是情緒化生物,理性很容易被情緒打敗。所以,最普遍的做法是內容當中反復出現那些普遍的情感,諸如愛情、痛苦、分離、悲傷、困惑等等。無論你是賣化妝品的,還是寫心靈雞湯的,都要有這些內容。你看,咪蒙何以能圈粉無數,而且“粉絲轉化率”奇高?咪蒙的文章中有很深刻、很理性、很值得記憶的東西嗎?沒有。幾乎都是過目即忘。但咪蒙的文章就是幫你釋放各種情緒,你記不住文章內容,但是,你記得住咪蒙。
當然,情感驅動、引發共鳴,并不是內容產出要追求的最終目標。因為粉絲的忠誠度,起始于情緒共鳴、情感共鳴,穩定在價值觀共鳴。
什么是價值觀共鳴?就是把自己的思想交給別人,相當于一次意識催眠,一旦陷入,將很難逃脫。馬云的強項就是營造價值觀共鳴,每次在阿里巴巴對員工講話的時候,經常發表一些長篇大論,但他會把講話內容總結成兩句話,然后反復說。他是在喊口號嗎?不。馬云是在“輸出價值觀”,用最簡單的表述,在人們的心智中扎入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