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8》首日票房4.27億,打破《西游伏妖篇》今年初剛創下的紀錄,成為內地影史新的單日票房冠軍。目前為止,總票房破26億,有望成為今年最賺錢的電影。近些年電影產業迎來井噴,無論是商業化還是規范化都在大文娛產業中獨領風騷,對體育產業來說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呢?
體育產業也需要“賀歲檔”
“賀歲片”這一說法起源并流行于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尋求歡樂和放松,是觀眾在逢年過節、尤其在春節期間普遍的心理需求,這就決定了賀歲檔的風格:輕松,幽默,詼諧,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到歲末香港演藝圈內的一些明星都會自發的湊到一起,不計片酬地拍幾部熱鬧的影片獻給觀眾。這些影片大多以“恭喜發財”、“家有喜事”等象征吉祥如意的詞來命名。
上世紀90年代末,中國電影可謂“內憂外患”:一方面國內電影市場處于低谷,觀影人次逐年下降;另一方面,《泰坦尼克號》等好萊塢大片強勢引進,橫掃國內票房。國產電影必須尋找突破口。1998年元旦,馮小剛創造性地為節日期間的觀眾打造了《甲方乙方》,首次確立了內地賀歲片的概念,開啟了中國內地的賀歲片市場。《甲方乙方》在票房上成功引出此后幾年的賀歲片大戰:投拍的賀歲電影一年多過一年,越來越多的知名導演加入執導賀歲片的行列。
隨著新世紀國內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和大眾在節假日期間觀影習慣的養成,電影“檔期”概念不斷成熟,時間意義上的“賀歲檔”取代了題材意義上的“賀歲片”,賀歲檔的時間越來越長,已經成為涵蓋了圣誕、元旦、春節等節日在內的最重要的電影檔期。
相比之下,同為文娛領域的體育產業,目前距離電影產業的興盛還有很大一段距離——除了四年一屆的奧運會和世界杯,幾乎很難再找到讓觀眾在一個時段內保持持續熱情和關注度的體育事件。
但事實上,優質的賽事內容從來都不是稀缺資源。每年4月到6月,NBA、歐洲五大聯賽、歐冠等賽事紛紛進入季后賽和淘汰賽階段,比賽的精彩程度不言而喻。而如何激發大眾的體育消費習慣與熱情,培養國內的體育文化,則成為擺在國內體育產業各方從業者面前的挑戰。
聯系到同為文化范疇的電影行業,賀歲檔的成功則為再造一個體育“冠軍季”提供了有跡可循的模式。這背后實則蘊藏著深刻的洞察——人們精神需求正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消費習慣的改變而不斷變遷,當精神需求尚存有“真空地帶”時,將這樣一個能激發大眾情感的“節日”正好恰當地填充進去,它的誕生可謂正逢其時。
以熱血之名打造“冠軍季”
顯然,對中國體育來說,產業化之路上需要一個這樣的“檔期”和節日。歐冠16強的比賽,巴薩主場6比1大勝巴黎圣日耳曼逆轉晉級歐冠八強,成為史上第一支在首回合0比4告負卻逆轉晉級的球隊。這樣讓人大呼過癮的大逆轉在賽事的淘汰賽階段層出不窮。NBA季后賽的第一輪,凱爾特人在總比分0:2落后公牛的情況下,連續扳回4場,而爵士隊和快船隊更是將總比分打成3比3,雙方經過“搶七”大戰才決出勝負。
精彩的賽事紛沓而來,將所有進入爭冠階段的頂級賽事整合在一起以“冠軍季”的概念推出,理論上完全可能成為人們的狂歡季。騰訊體育日前發起的“熱血冠軍季”,就讓人們看到了打造一個“體育版賀歲檔”的希望。
擁有NBA、英超、歐冠、德甲、NHL等眾多頂級賽事的直播版權,騰訊體育深刻洞察到,現在需要的正是用這種熱血情緒,擊中那些被日常瑣碎事務纏身而忘記享受體育激情的人們。配合一系列激發體育人群情感的視頻和系列海報,“擠地鐵、擠預算、擠點時間點燃熱血”,“每天忙開鍋?熱血之戰已開火”,特別是其口號主打時下年輕受眾青睞的“熱血”,騰訊體育意圖為他們營造出激情和熱血的氛圍,重新煽動起體育和泛體育人群觀看體育的熱情和共鳴。
騰訊體育努力的效果正在初顯。一個例子是,在4月22日,灰熊和馬刺季后賽第一輪第四場比賽中,緊緊撕纏的雙方將比賽拖入加時,最終馬克-加索爾在加時賽最后0.7秒鐘打進了絕殺球,幫灰熊把總比分追到2-2平。在本場比賽的直播中,騰訊體育的同時在線人數不斷攀升,當比賽進入加時賽階段,同時在線人數相比第四節迅速超過了20%。
隨著NBA、英超和歐冠賽程的繼續進行,比賽已經進入到白熱化的爭冠階段,這也為騰訊體育推出更多玩法、點燃大眾的熱情和熱血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遇。
眼下,雖然體育產業在中國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但這卻在另一層面代表著中國體育產業未來還有更多的發展空間。而要促成體育產業的發展,在資本大舉投入“買買買”的同時,如何用諸如“冠軍季”這樣的節日去激發大眾的體育熱情,培養國內的體育文化,才是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