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和“是非”有緊密的關連性,通常人們認為說真話當然是對的,但這卻不是絕對的。
??有趣的問題來了:那就是“真假”是基于客觀事實,沒多少爭議;但“是非”是基于價值判斷,所以常有歧異。為什么會說“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人的心中各有一把尺、一桿秤,對同一件事有各式各樣的是非解讀,在職場尤其如此。
??西方人有一個名詞叫做“白色謊言”,通常指的是對的行為,而為什么說謊反而成了對的事情呢?因為是非的斷定往往在于是否“利他”、或是讓整體結果變好。
??例如,一對夫妻遭遇一場車禍,妻子死亡,丈夫重傷垂危;為了激發(fā)命懸一線的丈夫積極求生的意志,醫(yī)生可能會告訴丈夫他的妻子沒事。這就是白色謊言,而且被公認為是正確的事。從普世價值來看,如果權宜之下說假話是為了利他,這個假話可能反而是對的;從上面的例子來看,如果不假思索說真話,讓垂危的丈夫灰心之下喪失求生意志,那么這個真話可能反而是錯的。
??“是非”的五種態(tài)度
??是非有五種態(tài)度或現(xiàn)象,而且這五種也有高下之分。
??第一種是非最高尚,叫做“大是大非”,是將所有大小事情都嚴格區(qū)分是與非。大是大非的人一定有很清楚、而且不容混淆的是非原則,不論是在工作環(huán)境或在日常生活上,一言一行都嚴守是非的分際。古人說“慎獨”,即使自己一個人獨處,沒有他人在場,個人行事仍然遵守自己的是非原則。這種人品格高尚嚴以律己,但是卻難免流于固執(zhí),不知變通。
??第二種叫做“小是小非”。他區(qū)分大小事時,大事嚴明、小事隨興。采取這樣態(tài)度的人,對于重要的原則必定會堅守,但是對于日常的一些小事,認為無關宏旨則不一定去遵守。例如,殺人放火的事情絕對不做,背叛國家的事情也肯定不做;但是在十字路口碰到紅綠燈的時候,只見四下無車,也沒有人管,就徑直闖紅燈過去。不犯法、但會犯規(guī);如果認定方便自己又不傷害他人的小事,就不堅守是非原則了。
??以上兩種人,終歸是有原則、懂是非的人。如果一個社會大多數(shù)的人都是“大是大非”或“小是小非”的老百姓,那么這個社會或企業(yè)大致會是安定、穩(wěn)
定、有序的。
??接下來三種情況,差別可就越來越大了。
??第三種叫做“是非不分”。這種人行事風格絕對自我,完全依照自己心中的一把尺,而不依照社會共同遵循的道德標準和是非規(guī)范,所以從外人來看,可謂有正有邪、或是亦正亦邪,可謂是非不分。現(xiàn)在有許多人把“我喜歡就好”或是“任性”掛在嘴邊。以自己的喜好而行事,而不管他人的感受,所以他們的作為有是有非,其實就是“是非不分”。
??第四種是非叫做“似是而非”。這種人為什么比是非不分的人還糟糕呢?因為他們明明做的事情不對,但是還要打著一個正義的旗幟,硬拗別人認同自己的行為是正確的。如果有一群似是而非又能言善道的人,往往會混淆了是非觀念;長期下來,甚至足以破壞一個社會或企業(yè)的價值觀。這類人要能形成影響力,往往是行不義之事卻打著正義的旗幟,來把個人行為合理化,用“似是而非”的說法來影響他人的觀點。
??第五種是非,是最糟糕的情況,叫做“積非成是”。為什么“積非”能夠“成是”?必定有很多似是而非匯集成強大的力量,整個組織文化隨之扭曲;反而秉持正義公道的人要退縮、沉默。這種人的所作所為雖然顛倒是非,但憑著多數(shù)或是強勢,反而成為主流標準。這種“積非成是”的現(xiàn)象,確實已經存在一些企業(yè)和現(xiàn)在的社會各階層當中。學過統(tǒng)計學的人都知道,當樣本數(shù)量足夠大的時候,樣本的分布一定會成為一個倒扣的鐘形,呈現(xiàn)一個常態(tài)分配。這五種是非標準基本上也呈現(xiàn)統(tǒng)計學上的常態(tài)分配。其中大多數(shù)集中在均值線的,就是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