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國際化轉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迫切要求,是我國出版業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我國不少出版企業結合自身實際選擇了多種國際化轉型模式,不斷提升自身在國際出版市場的競爭力。具體包括:
第一,圖書商品貿易模式。圖書商品貿易模式是指圖書出版企業把在本國編輯出版的圖書進口或出口到另一個國家的模式,主要有間接貿易模式和直接貿易模式,是國內出版企業初涉海外圖書市場時的首選模式,具有國際參與程度低、風險小的優勢。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背景、接受習慣、思維方式等差異,國內出版圖書的內容、價格、裝幀、圖書結構等都很難滿足國外讀者的口味,國內出版企業采用圖書商品貿易模式進入國際市場將面臨重重困難。
第二,版權貿易模式。版權貿易是指版權許可、版權轉讓與版權代理過程中產生的貿易行為。在國際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版權貿易對每個國家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各國間貿易的重點內容。版權貿易的優勢在于:風險小、可行性大,圖書版權輸出能夠使出版單位以較少的資源迅速實現一定的經濟利益,避免了參與國際化經營所帶來的經營風險。但是版權貿易也存在一定缺陷:國內出版單位無法及時了解到海外市場對出版物的反應,圖書版權貿易輸出帶來的經濟利益和圖書創造的利潤相比相差太遠。因此一部分國內出版單位對版權輸出缺乏熱情。
第三,國際合作出版模式。國際合作出版是指不同國家的出版機構共同在世界范圍內開展出版物的編輯、排版、印刷、發行等活動,在全過程中合作完成其中某一個環節或某幾個環節。國際合作出版能使中國的出版物進入世界市場,實現合作雙方的優勢互補,達到雙贏。但是,通過國際合作出版,國內版權資源也不斷流失,一些國際合作出版中,國外出版單位成為了中文版權的共同擁有者,甚至有可能控制了國內出版社的中文版權。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加深,部分國外出版機構憑借其雄厚的資金和成熟的運作模式,搶占我國出版市場的圖書資源,對我國出版單位進入國際市場造成了威脅。
第四,海外投資模式。海外投資模式是指出版企業在海外設立的出版機構開展出版業務的方式。海外投資模式能夠實現與國際接軌,為更多的外國讀者所認知。但該種模式聘請過多的外國人進行經營管理活動,海外分社將面臨被外國人控制的危險。在海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海外投資的出版企業將面臨比國內更大的貨幣風險、市場風險、政治風險及經營風險,撤出海外市場的障礙和成本都較高。同時,海外出版機構日常的管理費用和運營費用都比較高,而國內資產規模小的出版企業難以承受。
基于此,由于不同出版企業在規模、資金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國內出版企業在選擇國際化轉型模式時要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國際化轉型模式。(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China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