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為了揭開日本豐田汽車工業成功之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啟了“國際汽車項目計劃”研究。用了5年的時間對14個國家的近90個汽車裝配廠進行實地考察,對西方的大批量生產方式(Batch Production)與日本的豐田生產方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TPS)進行對比分析,最終出版了《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書中把豐田生產方式正式命名為“精益生產”,同時被譽為“改變世界的機器”。這是繼泰勒生產方式(科學管理法)、福特生產方式(大批量流水線)之后人類現代生產方式的第3個里程碑。
精益生產的提出,把豐田生產方式從生產制造領域擴展到產品開發、協作配套、營銷網絡以及經營管理等各個領域,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使其內涵更全面、更豐富,對指導生產方式的變革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這個研究成果在汽車行業內引起轟動,掀起了一股學習精益生產的狂潮。自此,日本豐田的成功之道便被不斷總結,并且成為無數企業學習和效仿的標桿:西門子、三星、LG、大眾等世界一流企業踐行并創新精益;華為、美的、福田汽車、中國南車等國內先進企業學習和效仿,希望運用精益打造低碳運營模式,轉變企業發展方式,實現企業再造升級!
什么是精益生產?
精益生產方式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即:Just In Time(JIT),翻譯為中文是"只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的產品"。
很多人試圖從各個方面去解讀精益生產方法。相對比較詳盡的是杰弗瑞·萊克的著作《豐田模式》,書中總結了精益生產方式的14項管理原則:
原則1:管理決策以長期理念為基礎,即使因此犧牲短期財務目標也在所不惜。
原則2:建立連續的作業流程以使問題浮現。
原則3:使用拉動式生產方式以避免生產過剩。
原則4:使工作負荷平均(生產均衡化),工作應該像龜兔賽跑中的烏龜一樣。
原則5:建立立即暫停以解決問題、從一開始就重視質量控制的文化。
原則6:工作的標準化是持續改善與授權員工的基礎。
原則7:通過可視化管理使問題無所隱藏。
原則8:使用可靠且已經充分測試的技術以協助員工及生產流程。
原則9:培養深諳公司理念的領袖,使他們能教導其他員工。
原則10:培養與發展信奉公司理念的杰出人才與團隊。
原則11:重視合作伙伴與供貨商,激勵并助其改善。
原則12:親臨現場,徹底了解情況(現地現物)。
原則13:制定決策時要穩健,窮盡所有的選擇,并征得一致意見;實施決策時要迅速。
原則14:通過不斷省思(日語是hansei,意指“反省”)與持續改善以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