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現在的員工難搞,而是領導者“操控”的管理方法不對。實際上,越想操控員工,越會和員工漸行漸遠,最好的方法是“知人善用”。
當然,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首先,必須理解每個人生而不同。
其次要明白“人因時間變化而不同”,在職場上,一個人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而變得不一樣。
比如,剛進公司的時候可能熱情高漲,但能力有限;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人的能力會越來越強,但熱情卻會慢慢褪去;而當他到達更高的位置,挑戰更難的任務,又會恢復工作激情。
再而,“人因環境變化而不同”,比如員工在某個崗位上可能屬于這種類型的人,但可能因崗位變化或者級別變化變成另外一種類型的人。
所以,作為領導者,不要急于拍腦袋給一個人下定論,應該時刻調整自己,學會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隨情境變化而變化,用不同的方法,管理同一個人。
當然,這就需要提高自己的情感能力,去認識每一個人的“不同”,而在此之前,你最需要知道一個人的“不同”,那就是自己。也就是我們說的“自我認知”。
只有當我們有了清晰的、不偏不倚的自我認知之后,才能正確認知世界、認知他人,才能學會如何調節或者適應他人。
在《Beyond Feeling: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超越感覺:批判性思維指南》)一書中,作者就給出一個人所要經歷的4個階段:
第一階段:覺得我不行,你也不行。第二階段:覺得我不行,但是你OK。這就好比小時候喜歡追隨大朋友,而不喜歡跟小朋友玩,因為潛意識里覺得自己不如大人,而小朋友又不如自己。
第三階段:覺得我ok,但是你不行。老實說,絕大多數老板會停留在這個階段,無法進入最后一個階段,也就是“覺得自己ok,別人也ok”。
而根源就在于這個階段的人著實見不得別人的好!此時的他們就像“盲人”,永遠只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別人的不好之處,對他們來說,這樣的狀態是最舒服的。
因為他們有了雙重標準——看自己時,注意的都是好;看別人時,關注的都是不好的。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反省自己,去深入了解盲目的自我,去看到別人的“好”,這樣我們才能清晰地“知人”。
所謂知人,既是在不同情境,辨別員工屬于哪種類型的人,好對癥下藥。
肯·布蘭查德就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管理方法,叫“情境管理”。他根據同一個員工面對同一項任務表現出來的意愿高低和能力強弱,細分出了四個常見的情境:
第一個,叫熱心的無能力者。通常工作很熱情,但是能力有限。
針對這種員工,應當響應其熱情,并在工作上,給予明確的“指令”,即明確的目標以及明確的工作,你來指導,他來執行;
第二個,叫激情褪去的上進者。這類員工一開始學習意愿很強,一段時間后,能力有所提升,但還達不到滿意的效果,所以會感到迷茫沮喪,工作熱情下降。
對于這類員工,你要像“教練”一樣,監督并幫助其分析失敗原因給出反饋,鼓勵并提出解決方案,一起討論但由他們拍板。
第三個,叫沒信心的能力者。顧名思義,這類員工不足之處在于沒信心,而長期的不自信會導致其工作熱情不高,從而影響進取。
所以,你要成為一個溫和的良師益友,在身邊鼓勵他,幫助其建立自信,跟他一起談論問題,鼓勵他們做出最后決定,并支持他們的工作。
第四個,是獨立自主的超能力者。也就是說這類員工已經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個人工作意愿又強。
對于這類員工,你大可放一萬顆心,所以我們要做的便是“授權”,給他實權,讓他為企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