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發表時間:2018/4/19 9:15:06??作者:oumanman??
管理 發表時間:2018/4/19 9:15:06??作者:oumanman??
經營企業,誰都想著做大、做強,但在過去多年的經營環境中,很多企業禁不住內外部因素的誘惑,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胖子”。怎么“胖”起來的呢?增加更多的項目、更多的人員、更多的固定資產,更多的能夠讓企業看起來更美觀的東西。但隨著近幾年經濟形勢的變化,我們也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優秀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成為最“強壯”的那個。
2014年8月,寶潔CEO雷富禮開始了“清理門戶”。這家年銷售超過800億美元的公司用2年時間砍掉了引以為豪的100多個品牌。177歲高齡的寶潔為什么會這么做呢?
經過十幾年的全面擴張,寶潔已經無所不包,從美容用品、刮胡刀到電池不一而足。首席執行官雷富禮表示,寶潔將剝離100個品牌,以便將注意力集中在70-80個收入最高的品牌上。這家全球最大的消費品公司,希望通過“瘦身”來變得更強。寶潔的這份公告很好地闡釋了一個有些矛盾的模式,那就是“擴張”的誘惑和“收縮”的智慧——在不同行業大大小小的企業追求增長的過程中都能看到這一點。
每家企業都被寄望于實現增長、創造價值。這往往會造成它們為了增長而采用所有可能的手段:延長產品線、擴充現有品牌、爭取到更多客戶、進入新的市場。每個擴張機會似乎都很誘人,因為它能帶來收入。但并非所有的增長都具有同樣的價值。不顧一切地追求增長就是擴張的誘惑。如果公司不為如何增長定下規矩,它們的業務復雜化速度就會迅速超過收入增長速度。由此產生的結果是,經營變得笨重,重點模糊,成本上升,盈利水平下降。
為什么像寶潔這樣聰明的公司也會讓局勢發展到這樣的地步才采取行動呢?它為什么會把邊緣品牌保留這么長時間呢?有時候,問題暴露時已經太晚。就像過量飲食——吃飽了這個信息從胃部傳遞到大腦需要15分鐘,公司在意識到實際情況方面也存在延遲。等它意識到了,“贅肉”已經堆積了起來。所以,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要時刻警惕“贅肉”的產生,徹底貫徹“陶瓷石塊論”的經營原則。
那么,具體怎樣做才能有效預防“贅肉”的產生,才能讓企業由“做大”轉而“做強”呢?
第一,品牌越成熟,越要克制企業擴展業務
企業逐步發展,擴展業務在所難免,但問題是,很多企業在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盲目走上多元化、不斷擴展的道路,最終只會走向失敗。
截至2017年9月,茅臺集團就大刀闊斧把原來的214個品牌2389款產品“瘦身”到59個品牌406款產品。2018年,茅臺醬香酒將繼續清理產品條碼,縮減至50多款。經過如此大動作的品牌優化,茅臺的經營業績不但未降低反而持續攀升。
茅臺為提升品牌集群競爭優勢,與寶潔公司一樣大刀闊斧進行“瘦身”,將過去經營中積攢的“贅肉”去掉,實現了品牌“聚焦”,為長遠的發展夯實了基礎。
第二,企業越發展,越要嚴格控制人數
很多企業在發展期,往往喜歡通過擴大團隊人員來展現企業的“大”。但其實大,并不代表強。
2013年,阿里進入高速發展期,結果一下激增了5000名新員工,那會阿里不過2萬人,這遠遠超過正常招人限度。馬云當即做了個決定,2014年不再增加新員工,員工出二進一。這下大家都“炸”了,斷了糧草怎么打仗。馬云說“沒有糧草、沒有新兵,你們是不是就應該考慮創新的辦法呢?”這叫倒逼。結果,阿里2014 年業績不僅沒有退步,還大幅增長。
在我們服務的客戶中,萊蕪LHJC公司,2017年下半年針對生產效率提升做攻關,將生產車間工人減半,結果產量不僅未降反而完成了歷史最高的生產指標。
在發展中,只一味地要錢要糧,增加兵源,這只是最簡單粗暴的辦法,倒逼團隊成長,把團隊變強,才是跟上企業發展的良策。
第三,經營越順利,越要嚴格控制成本
在京瓷,采購原材料,每個月只購入當月需要的數量。根據情況有時不是每個月,而是每天只購進當天需要的數量,稻盛先生稱之為“買一升”,并作為原材料采購的原則。
我們服務的一家聊城客戶公司,是一家食品加工公司。2017年以前,原料采購的原則是“便宜”,同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原料備貨充足,結果過量采購造成了大量的呆滯庫存。比如食品包裝材料,在市場尚未穩定時就批量定制了大量的包材,最終因市場無法消化導致這批包材成為呆滯庫存,當初因為量大價格便宜而過量采購最終導致了資金的浪費。
通過學習京瓷哲學后,現在的采購原則是即買即用,根據市場的銷售預測做采購計劃,并根據采購周期實現采購量的確定。同時,在設備采購方面盡量采購二手設備、廠房也不盲目擴張…,MSX公司的各種舉措在成本控制方面顯現出了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誰,多多少少都有讓人看好自己的愿望。作為經營者,如果虛榮心太強,就會粉飾企業,結果就會把企業弄成滿身贅肉。如果要塑造一個本質上強壯的企業,經營者就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借以克服把自己和企業打扮得比實際情況更好看的誘惑。
中國企業在過去的三十年發展勢如破竹,在做‘大’的方面保持著高歌猛進的勢頭,但能耗高、成本高、庫存高的“三高”癥狀卻日益凸顯,暴露出一些企業在產業升級、轉型發展方面的迫切性。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謀劃實施系列舉措,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企業在做“強”方面任重而道遠的任務。不管是大型國有企業,還是中小民營企業,如果都能由追求“做大”轉為以“做強”為目標,那在新時代下,我國的經濟就能實現新的、持續健康的發展。
上一篇:如何提高“內容分發”的效率?
下一篇:東南亞成跨境電商爭奪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