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管理,一直立于中國企業之翹楚。
曾經的華為人,被稱作是一群青紗帳里走出來的“土八路”,并不習慣于職業化、表格化、規范化的管理。經過二十多年的變化發展,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已然成為了中國企業的標桿,其根本來自于領導者極富遠見的管理架構搭建,從而為華為的業務從地區走向世界打好堅實的基礎。
本文,將對華為的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系統性地解讀,細微處見真知。
別具一格的人力文化氛圍
在華為,無論是新員工培訓、干部培訓、各級管理人員培訓中,企業文化培訓始終是最重要的一環。課程培訓的第一天的內容,一定是關于企業文化,哪怕這門培訓只有一天的時間。
任正非曾說,華為就是要發展一批狼。他們要具有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以及群體奮斗的意識。
為了確保華為的內部機制永遠處于激活狀態,華為制定出關鍵績效指標(KPI)和月度工作目標考核、日常績效指標(CPI)、工作質量、紀律性、成本意識等幾個方面的考核,再由各部門負責人與分管領導溝通后填寫并確認分值,對員工的工作進行評分。
針對市場部的銷售人員,華為采取5%淘汰率措施,每到結算考核分數時,排名靠后的5%將面臨待崗狀態并接受一個月的培訓,培訓后依然沒有起色的員工直接宣布下崗。如此,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得華為內部永遠處在激活狀態。
倒三角式的組織管理結構
與傳統 “正三角”的直線職能式管理不同,華為的人才組織呈現出“倒三角”的模式,一線員工直接面對市場終端需求,倒逼企業體系提供資源,而領導層則處于為員工提供支持的位置。
華為的人才結構以知識型人員為主。在2013年華為的人才結構里,研發和開發人員占46%,市場營銷服務人員占33%,生產人員只占12%,管理人員占9%(包括后勤服務)。
如此一來,企業內部管理逐漸回歸扁平化,不僅可以避免企業與市場終端(即用戶)之間的脫節,更能有效加快內部反應機制,使得華為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客戶的需求。
保住核心的人力激勵制度
眾所周知,華為的工作強度大,加班文化更令人望而生懼,每年,華為的離職率高達10%。即便如此,華為的核心團隊卻始終沒有解散。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任正非深知,只讓團隊富有凝聚力,才能保住企業的核心力量。如今,華為中層年收入百萬以上的數以千計,而他們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長期的股權激勵。華為86%的員工擁有公司98.99%的股票,任正非只占到華為股權的1.01%左右。由此形成了一個全員的利益共同體,為華為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華為始終將績效結果作為員工晉升、調配及評優的主要參考依據,考核不與月度工資掛鉤,而與年終獎有緊密的聯系。除此之外,華為還采取薪資、股票、獎金等多種激勵手段,促使員工接受更多的挑戰任務。
有錢任性的人力儲備方式
1999年,華為就開出了5.5K的高薪,在各大高校相關專業招攬優秀畢業生,為自己的雇主品牌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高薪聘入華為并不代表畢業生即進入了安全區,校招而來的1.5萬人,也將面臨殘酷的淘汰,只留下最優秀的人才。在人才掠奪中,華為HR從不為自己留后路,看排名,重潛力,優先占據資源的同時,更要挑選出站在金字塔尖的人。 此舉無疑為華為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能量。
截止2014年,華為申請專利數達3443件,遠超西門子,銷售額達到2881.97億人民幣,凈利潤278.66億元,遠超競爭對手西門子。如今,縱覽全球市場,已有超過20億人每天使用華為設備通信。在4G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占率。在這一切的背后,都與華為優質的人力儲備有著緊密的聯系。
很多人問過任正非有哪些讓“華為成功的秘密”,他回答道,華為沒有背景,沒有依靠,沒有資源。“唯有努力工作才可能獲得機會。”而這,也是這位74歲的企業家堅守了一輩子的職場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