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戰略從軍事上移植到企業競爭領域的那一刻,專家們就為戰略貼上各種標簽,把戰略分形形色色的派別。
比如,把戰略形成作為概念過程的設計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正式過程的規劃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分析過程的定位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愿景過程的創業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精神過程的認知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浮現過程的學習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談判過程的權利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集體過程的文化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反應過程的環境學派;把戰略形成作為轉型過程的構型學派……
其實,企業、企業家們,并不關心戰略的派別,派別與他們沒有任何關系。企業家們關注的是戰略價值,他們按價值,把戰略分為“好戰略”和“壞戰略”。
二十多年來,在中國企業中,戰略對企業,是“像霧像雨又像風”;戰略對企業家,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好戰略可遇不可求,壞戰略繞也繞不過。
好戰略和壞戰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理念,有不同的標準。好戰略,不是用“戰略報告”編制的真理衡量的,也不僅僅是靠最后的結果來定義的,重要的是戰略制訂與實施過程中的表現。這樣,衡量好戰略的標準,聚焦四個字就夠了,那就是能不能“知、同、行、達”。好戰略一定是一個“知而同、同而行、行而達”的價值過程。
知:
戰略不是企業領導者抽屜里的“絕密文件”或某種“陰謀”,而是光天化日之下企業全員都知曉的方向、方法和方案,好戰略對于員工是要有較高的知道度的,甚至連清潔工都要知曉。
同:
企業全員不僅要知,還要認同,形成上下同欲的生態。
行:
好戰略一定能有可執行性,人人能執行,人人會執行。一個不能執行和員工不會執行的戰略,一定不是好戰略。
達:
好戰略會支持、幫助企業實現目標,達成使命。
與好戰略一樣,壞戰略也存在于過程之中,壞戰略在企業“員工不認同,經理層難執行,競爭中用不上”。所以,有時候我也對好戰略,用“懂、通、用”來界定,就是說,好戰略員工能看得懂、通執行,在市場競爭中用得上。
壞戰略在企業是“無用”的代名詞。我曾玩笑般地套用《紅樓夢》中的“好了歌”形容壞戰略。“企業都曉戰略好,唯有員工懂不了。苦口婆心求說懂,不待懂時過時了。企業都曉戰略好,唯有執行做不了。痛心疾首抓執行,未等執行落伍了。企業都曉戰略好,唯有市場用不了。孤注一擲賭大用,不到用時倒閉了?!?/span>
壞戰略的問題如同“好了歌”戲說的那樣,表現在價值過程中,其根源則是戰略本身。許多企業在戰略制訂的初始階段,就缺乏足夠的戰略智商,沒有深刻感知企業自身的優勢,把握企業發展本質,沒有正確的目標和一系列的策略與行動。
我也給這些壞戰略也做了定義:
虛幻型戰略:戰略僅僅是口號、是目標,成了“忽悠”人的心靈雞湯。
八股型戰略:按照MBA教案,起承轉合,中規中矩,但毫無創造力。
官僚型戰略:是官話、套話和空話的集合體。
生澀型戰略:效仿國外大咨詢機構,羅列一堆數據和SWOT分析等模型,云里霧里,沒有人能夠看懂,更難以執行。
克隆型戰略:在網絡下載一些成功企業或咨詢公司的戰略模板,照貓畫虎,改個名、換換數據,就是自己公司的戰略了。
這五種壞戰略,曾一度充斥在許多企業中,使戰略成了毫無生命意義的“垃圾”。 (l來源/微信公眾號qyg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