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少喝酒,但是我對青島啤酒很有感情,因為,在海爾還沒誕生前,我出生的青島這個城市唯一名牌就是青島啤酒。在改革開放前,我對“名牌”的理解、感觸與遐想,主要就來自身邊這些“老字號品牌”。
??我對青島啤酒傾注更多北京單場關注的是在1984年,我來到海爾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之際,那時,青島電冰箱總廠正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線,以期通過引進,改變工廠當時瀕臨倒閉的局面。當然,我那時“研究”青島啤酒,聚焦的不是它的口味,而是青島啤酒是如何成為名牌的,因為,我也期望海爾成為名牌。
??今天說起名牌,人人都很理解,都認為很重要;但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市場環境下,人們對名牌的概念顯然還很生疏,作為一個企業管理者,究竟怎樣帶領一個企業打造名牌?我沒有任何經驗。那時,外部市場是供不應求,哪怕“紙糊一臺冰箱”也有人來搶購;企業長期在計劃經濟下生產,什么叫名牌,為什么要創名牌,企業內部也基本上是空白。創名牌從哪里入手?這真是一道難題。
??在這時期,青島啤酒足彩單場給了我很多啟迪——青島啤酒已有百年歷史,人們喝它的時候,總是贊不絕口,為什么?就是因為它的品質優秀,而且是100多年一直保持著這種優秀品質。我想:海爾剛起步,要成為名牌,也必須從質量抓起。
??在海爾抓質量的過程中,大家知道最多的就是我們“砸掉76臺不合格冰箱”的事件,因為沒有質量就談不上名牌。說來也巧,青島啤酒1903年建立時的“東家”是德國;海爾1984年引進的電冰箱生產技術也是源自德國,現在想起來,也許當年決定引進德國生產技術在潛意識中是受到德國人重品質的影響了吧。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1991年,為了引起全社會對質量的關注,增強名牌意識,國家有關部門進行了“中國十大馳名商標”評比。令我非常興奮的是,海爾入選了“中國十大馳名商標”,更讓人激動的是,海爾當時創業僅6年即與當時有88年歷史的青島啤酒等老品牌并列其中,這是創業時很難想象到的。說真的,從1984年至今,在海爾創名牌的過程中,我是一次次的重新理解和認識青島啤酒作為名牌的豐富內涵。品牌不是一個圖形,一個文字,它有深刻的內涵,就是你能夠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解決用戶的問題;品牌是全球用戶都能懂的語言。
??論及品牌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在中國企業創名牌發展史上有卓越見地的艾豐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企業不是等大了以后再做名牌戰略,而是應該利用名牌戰略做大。”?如何應對新的挑戰?我認為:信息化時代就是“即需即供”的時代,是顧客時代的開啟,企業時代的結束,話語權已經由企業交給顧客,我們惟一能做的便是“時刻準備著”,為滿足顧客的下一個需求而不斷優化和創新。青啤與海爾都需要以滿足顧客的新需求制勝于市場。
??雖說很少喝酒,其實對青島啤酒我還是喜歡品嘗的,因為對這個品牌我又加進去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與體驗,加上與金志國先生的同城情緣,聽到在他的精心運作下,不斷傳來的青啤發展的新動態,衷心為他高興,為青啤品牌的持續創新高興;盡管我說不出多少品酒的專業術語,但我覺得我還是品出了青島啤酒的內涵。
??青島有建制的歷史是從1891年開始的;青島啤酒是1903年建立的,可以說,青島啤酒的生命基本上是與青島這個城市一起開始的,想想這點,相信青島啤酒的每位員工都會感到很自豪。我也非常羨慕,要知道,海爾與青啤比,僅有的24年歷史已經讓我們倍感創牌創新的不易,百年青啤發展到今天仍具有鮮活的生命力,這是青啤人、青島人、中國人都會為之自豪的。
??金志國先生在他所寫的《一杯滄海》書中表示:他立志要將青啤集團發展成為基業常青的企業,我非常贊同,這正是百年品牌所需要的基因。盡管市場競爭會愈來愈激烈,但我相信,面對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戰,充滿激情的金志國先生和青啤的員工們已經做好了迎戰的準備。期待著有更多的青啤發展創新的好消息傳來,請相信,每當這時候,我一定會暢飲一杯青島啤酒為之喝彩、祝福!
下一篇:企業管理是人與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