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創業?對,就是又創業。在近知天命之年,在把金立手機帶到最巔峰,在收獲了名利之后,我又迷惘了:怎么做最真實的自己。
這種感覺何曾相識!
放棄教師崗位去深造考研,周遭朋友親人都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當站上三尺講臺,我心里總有個聲音在說,這不是你真正想要。對,我不想年紀輕輕就安逸地過日子,我想繼續求學。我毅然放棄了“鐵飯碗”。
研究生畢業,我在三人行廣告就職,認識了現在金立集團的董事長劉立榮先生。在與他的交流中,我被他的創業決心所打動,與他一起創立了金立手機。
從創立金立開始,我腦海中就一直沒有停過一個想法,要把金立做成國產手機第一名,要有自己的工業園。
十幾年前,這是一個夢想,十幾年后,夢想成真(2011年,金立成為國內手機第一名)。此時,那個熟悉的聲音再次響起。我再一次跟從內心,在即將年過半百的時候,退出金立,再度創業。
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找自己,做自己,不管結果成功失敗與否,不管成事困難容易與否,我在勇敢追隨內心而活,這就夠了。
但是,從賣手機跨界到賣酒,朋友親人都在疑惑:“高賢,你跨度這么大,能成功嗎?”
我從不去問成敗,我只是覺得:人生一回,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好自己。我很欣慰自己還有年輕人的熱情。
金立是我的第一次創業,我在這里收獲了名與利,從基層做到執行副總裁,公司董事,跟著劉立榮董事長把金立從小企業做到了國內手機前幾名,都到了最頂峰,就這樣走下去不是挺好的嘛,為什么要毅然退出金立出來創業呢?
說實話,誰來問我,我也會這樣回答:一是做手機做到這個水平,我真的不知道還能怎樣往上走;二是年紀大了,不太適應高科技行業;三是我想做點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作為一個創業者,你選擇奮起直追,或是標新立異,成功的幾率不會大多少;如果你選擇原地踏步,不肯接受更大的挑戰,失敗的風險也不見得會增加,不論哪一種選擇都會有收獲,也有不同損失。雷軍說,豬在風口也能飛起來,我卻覺得,越大的風,過去得也越快,你可能還沒飛起來就已跌下,還可能跌得比之前更慘。所以,我堅信的是,不管有沒有風口,關注各行業帶來的創新與變化,關注用戶才是創業的應有之義。
為什么選擇酒業
再次創業,為什么會選擇一個完全不熟悉的行業?這是很多朋友不理解我的另一個地方。[NextPage]
我說,一方面,這與我年輕時候的經歷有關。我是文人出身,本身就非常好酒。在創辦金立之前,即使經濟拮據也沒少喝酒,結果把身體喝壞了。在金立工作期間,我堅持不喝酒,或很少喝酒,但我對酒的情懷卻一直割舍不下。如今,我重拾情懷,愿意將其作為下半生的惟一事業。
另一方面,酒業是永久行業。第一,酒不怕庫存(僅指純糧食酒),不會貶值,好酒放得越久毛利越高,包括手機在內的消費電子就不同,它們一上市,就以每月5%的速度貶值,半年后的商業價值基本歸零;第二,酒是快消品,但凡有品牌保證的合格原裝酒,它就沒有售后服務;第三,酒是剛需品,經歷幾千年的戰火、滄桑、朝代更替、人文興衰,它都不會消亡,只要釀酒工藝在,原料支持繼續生產,酒業可以永續經營。
此外,中國酒文化幾千年不曾被老茶文化、咖啡文化、涼茶文化、牛奶文化、可樂文化等侵蝕過,更沒有被替代過,酒的品牌可以永遠傳承,積累成百年老店。而高科技企業衰敗,最重要的原因是替代品的威脅與進入。科技企業三個月不開門,可能就得關門倒閉,誠如手機行業曾經不可撼動的霸主諾基亞,不也在一夜之間傾覆了嗎?
我將此總結為“隨風的科技,永久的酒業”。
還在金立的時候,我一度假想離開金立后再次創業的方向,肯定要選擇一個傳統行業。真到離開金立時,酒業正在經歷一場大動蕩——三公消費限制,高端消費斷崖式下滑,產能過剩、高端虛價種種弊病暴露……酒業由黃金時期進入深度調整期。
說實話,愛酒不一定懂酒,在進入酒業前,我也進行過一段時間的調研,經過調研發現,歷史悠久的酒業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而我,作為一位資深酒友(我定義為日均飲酒半斤以上),能更深刻理解這種弊病給酒友帶來的痛苦。
一方面,重包裝和繁瑣的中間渠道,酒業價格泡沫特征明顯。在普通消費人群眼里,名酒越來越權貴化,變得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名酒一直處于賣方市場,但酒企或酒商只關注銷售通路的B端,C端的酒友需求沒有被充分考慮,甚至渠道出現嚴重管理問題,假酒劣酒時有曝光。
不論是作為酒企還是酒友,行業都需要做出改變,消費者也要改變消費習慣,給沉疴已久的酒業注入新鮮血液。于是,我在2013年毅然創辦了酒葫蘆。
巴菲特說:“越是低谷期,越是有機會!別人越恐懼,你要越貪婪。”念及此,我想我的機會來了,別人不敢,我偏要去嘗試,去挑戰,我要用科技思維來改造一個最傳統的行業,我就想看看,我能在一個傳承上千年的行業里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