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籌碼,正是海信并購東芝彩電的底氣。11月14日,當海信并購東芝消息甫一出臺,旋即在全球家電行業引爆,成為2017年底家電圈收官之戰的一大“吸睛”事件。
但市場對這一并購并不全是贊同,基本有三種觀點代表著不同立場。贊揚者,認為海信的全球化將會加速,手握海信+東芝和夏普(北美地區品牌使用權)三個品牌,形成品牌集團軍優勢,將會進一步坐實海信全球銷量第三的位置;反對者,認為東芝是一個江河日下的日本品牌,未必能給海信的國際化加分,原因是在全球很多國家,東芝彩電已經撤出該地區。海信收購之后,東芝卷土重來能否復活,是個未知數,而且海信需要投入更大的財力物力和精力。
中立者則對海信持觀望態度。根據藍科技分析,并購東芝對海信是一個利好,而不會是燙手山芋。無論是從渠道建設、品牌認知還是消費者對東芝彩電技術的認可,東芝對于海信,都是一個強加分項;海信對于東芝的強加分項,則是肩負東芝品在全球牌重新復盤,上演強者歸來的重任。
東芝品牌認知高于中國現有品牌
東芝衰敗,這是事實,但品牌底蘊依然存在。對于歐洲消費者來說,他們對東芝的記憶還沒有忘得一干二凈。11月14日,藍科技在英國、法國、德國、比利時和匈牙利派出5位記者在SATURN、Media Markt等家電賣進行隨機訪問時了解到,超過60%的歐洲消費者對東芝品牌印象深刻,在英國和德國一些規模較大的家電賣場,消費者對東芝品牌認知度達到80%左右。
公允地說,即使東芝電視銷量早已經被中國品牌超過,但在歐洲市場的認知度方面,中國品牌和東芝還不具有可比性。藍科技在采訪中獲悉,以英國市場為例,2015年東芝彩電的市場占有率為6.2%。僅就品牌認知而言,中國品牌還有很長的距離才能達到今天東芝的知名度。
海信并購東芝,在全球具有一定的轟動效應。將海信與東芝品牌一起借勢世界杯,將會有積極的作用。所以,從品牌認知而言,東芝還是有一定市場基礎的。
海信在公告中稱,東芝品牌歷史悠久,是全球知名品牌,并且曾經是電視行業領導者;海信則正在實施國際化戰略,目前海信電視市場占有率已經進入全球前三,收購后將進一步加速海信電視的國際化進程。
借力東芝渠道 海信或將提速
輝煌時期的東芝,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銷售。如今,東芝彩電的身影正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逐漸退去,但并不意味著多年辛苦建立渠道關系的終結。
在海信國際化加快的背景下,渠道建設是重中之重。相較而言,目前的海信渠道建設處于相對弱勢格局時,借勢并修復東芝原有的渠道關系,對海信的作用不言而喻。
11月14日晚間,日本家電行業內一位資深人士對藍科技表示,盡管東芝彩電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但對于苦心經營一百四十多年的品牌,東芝仍然希望這個品牌持續發展下去,他們對海信寄予厚望。尤其是東芝過去在全球建立的渠道關系,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維護老客戶,比開拓新客戶要容易得多,海信一定會明白這個道理。
技術占位與海信深度融合
大多數日本人或許都想不到,在1960年生產了日本第一臺彩電顯像管電視機的東芝,在誕生140多年之后終于還是易主。卸下“彩電之父”的盛名,除了希望海信激活東芝品牌以外,他們還會在技術上與海信共享。
雙方的技術融合還是有基礎的。比如東芝電視在圖像處理、畫質芯片、音響等方面有深厚的技術積累,海信電視在智能化技術及內容運營服務、以及激光電視等新型顯示產品和技術方面具有領先優勢,收購后可以實現雙方在電視技術、產品方面的互相補充提升,同時有利于縮短東芝電視產品上市的周期和降低開發成本。
除此以外,海信電視擁有采購和制造的成本優勢和規模效應,收購后通過與東芝電視共享供應鏈資源,可以提高東芝電視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曾經,90年代的東芝與索尼、夏普、松下、日立、三洋曾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稱霸全球市場。甚至在2010年時,東芝彩電在全球的銷量還達到1400萬臺。如今,這一頁經成為翻篇,而且永遠了歷史。
自并購之日起,東芝已經烙上了海信的標簽。對海信來說,國際化的征途又平添了許多增量渠道,意義非凡;對東芝來說,重新復盤東芝品牌,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