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跟投了摩拜的VC大佬頭腦風暴,聊到投資的本質的時候,最后不約而同地總結為認知變現。今晚跟在上市公司做并購的老友吃飯,又談到這一話題,覺得還是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因此在此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一些簡單總結,跟各位探討。
1、投資即決策,而決策差異背后的根本是認知水平(“認知是大腦的決策算法”):投資就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下注,投資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在勝率和賠率之間做平衡。一人一世界,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對同一投資機會的認知也分不同的維度,不同維度的認知意味著各自完全不同的勝率選擇。沒有高確定性為前提的高賠率,是賭博。但市場普遍認知到的高確定性,在通常情況下又不可能給你高賠率。所以問題的本質其實是你是否有超越市場大多數人的認知,適時的判斷出市場的錯誤定價,以高勝率去做高賠率的決策。馬云所說的,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也是同樣的邏輯。
2、認知是多維度的:成功的投資需要完整的體系支撐,多維度的認知可以從不同的層面優化你投資體系的勝率和賠率指標。比如對行業和企業經營的認知:行業空間、競爭格局、價值鏈分布、核心競爭力、增長驅動因素等;交易系統的認知:倉位管理、風險管理等;投資思維的認知:安全邊際、復利等。當然,不同人在整個體系的不同環節的認知能力是有差異的,需要選擇性的修煉邊際收益最高的部分,也可以通過團隊合作讓自己的某一部分優質認知最大程度上發揮價值。
3、投資很難賺到你不信的那份錢:知道和相信之間有很大的距離,而真正的認知是相信,甚至信仰,我們先看幾個數字:
a、王者榮耀刷遍朋友圈,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知道,但截止到今天,騰訊股價今年的漲幅是72.3%,漲幅超越絕大多數資產的收益率,而絕大多數人也只是感慨下大騰訊好牛逼啊而已;
b、相信大多數人通過各種渠道學習了很多關于google、亞馬遜、Facebook、蘋果、騰訊、阿里巴巴等這些明星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商業模式、創始人風格等各方面的知識,都知道他們很牛,但如果把六支股票做一個組合去復盤,過去三年的年化的平均回報也高達百分之好幾十;
這些現象背后移動互聯網對人們生活方式、商業模式的深刻改變,新生一代的消費習慣的升級等原因,我們大多數人都知道,但能否真正的從知道到相信,進一步轉化為可以投資的認知,則少之又少。
4、如何提高從認知到投資的轉化率:
對于我們大多數非專業投資人來講,對于自己所從事多年的行業認知水平肯定是超越市場上大多數的人,因此對多年在某種特定行業中的積累、獨特認知和趨勢判斷放在投資的視角思考,完全可以把這種深度認知輕松變形。比如,“2010年google退出中國,很容易判斷最大的收益方是百度,事實上百度那一年股價確實翻倍了。比如愛玩游戲的人可以關注暴雪,了解手機行業的人可以關注高通,從事k12的人可以關注學而思、新東方。”
我一直說,在過去的6-7年時間里面,除了一線城市的房價(是否參與的背后也是認知的差異),我們還錯過了兩撥超過10倍的投資機會。一次是智能手機從10%不到的滲透率提高到65%的浪潮(2010-2013年中),相關產業鏈的公司都是動輒幾倍的漲幅,其中生產觸摸屏的歐菲光短短一年上漲近10倍;另外一波是智能手機滲透率超過65%之后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在一二級市場都雨后春筍般的出現了大量高效率的投資機會,其中變現最快、同時也跟大多數人的生活緊密相關的手游行業規模短短4年時間就增長了10倍(2012年-2016年從60億左右增長到了600多億),其中誕生的牛股就不言而喻, 一直到今天的王者榮耀。
相信,這兩撥大的浪潮和機會絕大多數的80后、90后都是親身經歷、感同身受,因此如果你把這種身邊的熟知現象,工作中對行業的積累通過深度思考轉為真正的認知,再通過投資工具實現變現,那就是屬于你的投資機會。
當然,創業也屬于認知變現的范疇(李善友曾說,創始人的認知邊界是企業真正的邊界),只是其要求更高,除了需要具備超越市場的認知外,還需要戰略、組織等一系列綜合能力。而投資,特別是二級市場的投資,其交易成本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是大多數人認知變現最佳的路徑。(一級市場投資門檻更高,交易成本也更為復雜)
當然,真正的如何全方位的提高認知能力又是一個宏大的話題,下次有機會再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