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大多數創業都處于“不創新等死,創新死得更快”的創業迷局之中,原因無他,從“0到1”的創新極其困難,非我等平庸之輩可及,于是創業者們的眼光不得不再次回到“1到N”的創新路徑上來,這就是所謂“微創新”。
什么是微創新?
很多人在參加過百度知道的答題時,會選擇放棄對“已有正確答案”的問題進行作答,畢竟已經有人完成了從0到1的工作,再努力有什么意義呢?
然而,這世界上除了“正確答案”之外,還有“最佳答案”。
實際上如果對同樣的答案進行更完善的補充歸納,細心地去除錯別字和病句,認真的排版,行文語氣更熱情,參考資料鏈接更準確,則該答案非常可能超越在先的答案成為“最佳推薦答案”。
對答案的可讀性的改良雖然并非從0到1的跨越,但這種做了微小改動即帶來質的改變最終打動目標群眾的情況在現實中也可以理解為微創新。
之所以叫“微 ”,就是起點小,范圍小。
如果我們對微創新下一個定義,那么微創新就是一切以用戶為中心的價值鏈創新,以微小硬需、微小聚焦、微小迭代的方式,找到用戶痛點。
從解決用戶痛點的角度出發,創新無大小之分,有時候突破了一小點,就能突破全局。
360 CEO周鴻祎曾經說過:“你的產品可以不完美,但是只要能打動用戶心里最甜的那個點,把一個問題解決好,有時候就是四兩撥千斤,這種單點突破可看做‘ 微創新’”。
“以用戶為中心”,這就是“微創新”與“顛覆式創新”的區別所在。
世界上很多科技巨頭都非常看重“微創新”。谷歌 公司有一句名言:一切以用戶為中心,其它一切紛至沓來!
騰訊科技 也是“微創新”的倡導者。
天才創業者選擇“顛覆式創新”,當潮流來襲,他們是潮流的引領者,他們引導甚至創造了用戶的需求。而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無法引領潮流就順應潮流,做好1+N的“微創新”。
創新是革命,微創新是變革?
如果把“顛覆式創新”視為一場革命非生即死,那么“微創新”則是更加溫和的變革。
在互聯網時代,技術更新迭代很快,如果企業既希望得到「創新」帶來的紅利,但又不希望承擔太大創新失敗帶來的風險,便可以試試微創新。
無論是出于創新倦怠期的大型公司,還是財力和技術上沒有過多優勢的小公司,能夠鉆進用戶的心里,抓住用戶體驗的精髓,作出微創新,可能會當前很好的選擇。”
這些微創新抓住了用戶的痛點
騰訊
騰訊一直是微創新界的楷模,上個世紀90年代末,電腦在中國還不是特別普及的時候,網民上網都是通過網吧。所以每次上網使用的社交軟件的聊天記錄都會被刪除。
而騰訊進行了微創新,讓社交軟件的記錄保存到網絡服務器上。使用戶下次換臺電腦打開QQ的時候可以知道上次的聊天記錄是什么。
而騰訊后續還發明了斷點傳輸、群聊、截圖等功能,還有會員服務、虛擬道具、出售Q幣等服務,這些都是微小卻帶給用戶體驗改善的微創新。
小米
小米電視2有一個“奇葩”的微創新,就是找到遙控器,但又直擊很多消費者的痛點,肯定會有人因為這樣一個小功能而買這個電視。
小米電視 2首創的蜂鳴找回功能,可以輕松找回“藏起來”的遙控器。
輕拍電視底部的手勢觸控板,選擇找回遙控器
遙控器發出蜂鳴提醒
傳統電視廠商做了30年的電視產品,都沒有找到這個微小的用戶體驗點,所以這個微創新在小米電視建立口碑上立下了不小的功勞 。
《國家地理》
創刊于1888年的《國家地理》早期也是訂戶寥寥,雜志不但經費緊張,還經常遇到稿源短缺的問題。
1904年12月,出版商打電話給當時學會唯一的編輯吉爾伯托·格羅夫納,通知他次年1月的雜志還有11頁的空白需要填補。
編輯在沒有其他可用的稿件時,格羅夫納大膽地采用了俄羅斯皇家地理學會寄來的55張中國拉薩的照片,稍加簡短的圖說來填補版面。
沒想到這期的《國家地理》一出版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這種微創新的鼓勵下,1906年7月,格羅夫納拋開地理概念,甚至用整本雜志來報道自然世界,“用閃光燈和相機拍攝野生動物”。
自此,野生動物攝影成為《國家地理》的一項傳統。照片對雜志和公眾的影響力起到了關鍵作用,在兩年時間內,學會會員從3000多人增長到2萬人。
防止戳不到痛點的微創新
并不是每個微創新都能成為殺手級應用,事實上,有很多微創新并沒有制造大的反應,而是迅速被市場湮沒。
只有那些造成巨大后果及影響的微創新才是殺手級的存在,任何成功的組織和個人背后,都有多個關鍵的微創新。
快書包
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快書包”,這是一個號稱“中國最快網上書店”的網站,它的承諾是顧客在網上訂書后一小時內便可收到所訂書籍。
很多人發問:又不是快餐或急需藥品,送書需不需要這么快?
創始人的回答是:人們有時會遇到著急買書的情況,比如看到一篇書評,就想馬上看到書;
周末閑暇,想找某本書來讀;
馬上要出差,還沒找到合適的旅途讀物;
家里的寶貝想買一本書,而且馬上就要拿到手里……
事實證明,送書的“快”并不是用戶的痛點,所以這個沒有戳到用戶痛點的微創新并沒有獲得想象中的成功。
持續的微創新,否則就可能會被代替
新興企業往往能較快地找到用戶的痛點,搶占先機,但是也要不斷尋找新的創新來防止在技術上有雄厚積累的其他企業快速進場并超越。
因為很多傳統企業在后端有積累,雖然在初期有點懵,但通過學習擁有創新能力的公司商業模式和產品,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隨后企業積累的資產就會轉化為優勢。
小米VS華為
例如小米最開始的高性價比以及饑餓營銷,華為等企業反應過來之后用原有積累的資源逐步趕超,搶回被小米搶占的份額。
小米VS公牛
還有小米的爆款商品小米插線板的例子,就是對傳統插線板做了微創新,加入了USB接口。
插線板細分領域的領頭羊“公牛”從1995年成立以來基本就一直在生產插線板,在研發、生產、供應鏈、資金等任何方面的基礎都非常扎實。
小米插線板火爆之后,“公牛”沒有猶豫太久的時間,很快就摸清套路,足以做到后發制人,并在別人微創新的產品上進行再次微創新,用魔方USB插座和防過充USB插座兩款產品打爆市場。
只有持續地紅下去,才是真正的紅!能夠持續進行“微小創新”才可能讓他人來不及模仿,從而成為真正可怕的存在。
我們把毛主席的教導“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而不做壞事”進行一下“微創新”——“一個企業做一次微創新不難,難的是一直都在不斷創新,永不止步”,這也許就是成功創業者的真正武功秘籍。
不要因為沒有“一步到位”搞個大創新就忽略了持續增加微小的創新點,也不要看不起微小的創新點。任何成功的組織和個人背后,都有N個這關鍵的“小”。
摩托羅拉VS蘋果、三星
摩托羅拉是第一個做尋呼機,第一個做模擬手機的公司,198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商用蜂窩移動電話,198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最小、最輕的個人移動電話,1996年推出世界上最小、最輕的手機……
但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因為大創新方向上的失誤,又缺乏持續的微創新,便在迷茫中逐漸被“微創新殺手”蘋果、三星等超越。
微創新也是創新,是每個企業應該思考和學習的,但也要時刻記得創新是為了解決用戶的痛點而創新,是為了實現用戶的美好生活而創新。在不進步就會被淘汰的今天,只有持續不斷地進行創新才能永立時代潮頭,不被后來者趕超和碾壓
上一篇:跟著樂華七子,這樣旅行才夠酷!
下一篇:檢驗微創新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