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創業公司來說,不管是團隊、技術還是資本,最后都表現為人,而人在公司都表現為股權。股權設計的目的,就是把你想要對接的的各項資源,綁定在一個平臺上,以實現多方共贏。實際上,頂層股權設計、股權激勵,就是用股權來團結合作人、用股權來激勵員工。然而,股權設計存在不少難點,很多創業者選擇自己做,但往往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一、“如何分配合伙人的股權?”
在頂層股權架構的設計中,最需要重視的就是盡可能地公平合理。給合伙人分配股權,往往需要考慮公司的估值、合伙人的貢獻,以及雙方的預期和談判地位。具體到每個人時,還要平衡資金貢獻和人力貢獻、歷史貢獻和未來貢獻、新老股東的貢獻等。在磨合期間,發放股權要謹慎,不能一來就發。那么,替代方案就是使用可調整的期權,用“基礎+增量”的方式,保證貢獻和股權價值相匹配。同時,頂層股權架構設計講究公平合理,股權激勵內部也不例外。
一般來說,公司需要從崗位類型、崗位職級、績效表現等角度出發。事實上,大部分創業公司都以崗位職級作為首要的考慮因素。但需要注意的是,股權激勵也不是一錘子買賣。隨著公司發展,為了持續激勵表現突出的員工和吸引外部人才,股權激勵也要持續動態地開展。因此,在確定期權發放數量時要保有一定余地,為未來的激勵計劃作預留,也便于動態調整。
二、“如何匹配不同的行業屬性?”
不論是頂層股權架構設計,還是股權激勵發放數量,都與公司所處的行業屬性有關。行業競爭激烈、人力資本依附性強的公司,股權分配和股權激勵的數量要適當高一些。例如,高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人力資本依附性強、資金門檻低,技術人才的持股比例通常會更高,股權激勵的發放數量也會更多。相對而言,傳統行業、重資產行業可以少一些。有的公司盤子比較大,行業也比較成熟,人才的可替代性整體上更強,早期預設10%的期權池可能都發不完,經過測算之后,也許5%就夠了。
此外,公司還要根據自身的規模和凈資產狀況來確定合理的數量。對于一家大型房地產公司,拿出5%的股份就很多了;而對于一家初創期的互聯網公司,5%的股權可能是遠遠不夠的。
三、“如何匹配公司不同的發展階段?”
公司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分配是最難的,應該采取不同的分配體系,以留住不同的人才。例如,在互聯網化之前,新東方是沒有股權的,只有班級分成體系,增量價值只有績效獎金。因為公司早期的價值比較低,老師對股權也沒有認知,即便發了股權,老師離職后也難以回收。后來,徐小平、王強加入后,新東方才采取合伙人制度;2000年以后,新東方有了更多長久的合作伙伴,才采取股份制;現在,新東方采取的則是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機制。毫無疑問,不同發展階段的利益分配方式,決定了你能不能把一個公司做好、做興旺。
四、“如何調整有問題的股權架構?”
當有的合伙人認為股權分配不公時,該如何調整股權架構呢?這時,創始人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開口說這個話、做這個事,以及誰來啟動調整決策。首先,不能輕易啟動,因為股權是公司重要的資產,也是股東最敏感的話題,容易造成內耗;其次,調整問題股權越早越好,股權是公司未來的增量價值,越晚調整成本越高,難度越大;
當然,如果公司沒有相關的經驗,也可以聘請第三方股權服務商,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說的,指的是股權分配沒有達到公平合理,確實需要視情況調整。對于股權架構的問題,比如“55分”的問題股權,建議盡早建立退出機制,通過制度的方式解決。
五、“一點建議”
隨著融資對股權的稀釋,合伙人、股權激勵員工的股權比例也會慢慢變小。這時,如果沒有做好溝通工作,合伙人和員工可能就會認為公司在給他們畫大餅。因此,這就需要大家達成一點共識:“股權價值比股權比例更重要”。對于拿股權的合伙人來說,他們對股權的認知程度較高。我們只需要告訴他們:即便股權比例降低了,但公司價值提高了,股權也更值錢了。
相對來說,參與股權激勵的員工對股權沒有什么認知,解釋成本較高。這時,我們需要通過 inX 系統 或者測算,告訴大家明確的收益空間,比如在未來三年內,股權激勵的增值收益就能達到100%。這樣,大家就會明白,雖然人均獲得的股數并不算多,但是收益仍然可觀。
也就是說,公司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股權稀釋,不斷整合人才、資源,但公司和合伙人、員工之間的溝通同樣也很重要。(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YC-Inss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