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些角度來看,注意力資源就是用戶資源;有用戶注意力流動的地方,就是有錢流動的區域。
不少人每天忙碌于拉新、留存、促活這些圍繞注意力的工作,為數據指標想盡辦法。然而,就像很多人不能站在用戶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一樣,多數人也沒有去思考到底注意力是什么。
這將是為你開啟新一輪業績增長的鑰匙。
一方面,需要打破用戶的機械反應,讓用戶真正將注意力投入你的產品、廣告中;另一方面,需要順應用戶的注意力本能,根據用戶的場景狀態,選擇能調動恰當注意力強度的信息。
搶占注意力,新奇的內容
人對于新事物的向往,源于一種最原始的情緒:恐懼。
遠古時期,在任何一個生存區域內,一種全新生物、災害的出現,都有可能對原始人的生存造成極大影響。
為了逃避危險,為了消除對未知的恐懼,人類會努力了解新生事物,化未知為已知。
這種對新事物的向往深植于本能中,新奇的內容在潛意識的刪減環節很有可能避開篩選,從而受到關注。
想要破開機械反應的壁障,就需要使用機械反應處理不了的新內容。
關于如何尋找新的思路,如何以新的內容打動用戶,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我會在其他的文章中再詳細談到。
全新的方式
不僅僅是新的內容,新的信息傳遞方式同樣會引起用戶的注意力——這就意味著沒有一種傳遞方式是固定有效的。
在以前,因為視頻網站的讀秒廣告作用寥寥,人們發明了可以點擊跳過的讀秒廣告,希望與用戶產生一定的互動,引起注意力。
誕生之初,用戶的注意力會被這種新的形式所喚醒,在觀察、了解如何跳過廣告的過程中,注意到投放的廣告內容。
但在用戶逐漸熟悉了這種形式后,廣告投放的效力就開始減弱;大量的用戶只需要機械式的點擊跳過廣告按鈕,而不對廣告內容投入注意力。
對于線下推廣來說,也存在一些地域性因素。
一線城市競爭比較激烈,各種形式的推廣層出不窮,用戶也在頻繁的接觸中,降低了對新方式、新內容的敏感度;
而在二三線城市,相對來說競爭不夠激烈,各類推廣形式也較為落后,搬運一些一線城市已經用過的方案,未嘗不能在二三線城市起到好的效果。
制造緊迫感
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中有專門的一章來講述稀缺的作用:人對于稀缺有難以抗拒的追逐欲望。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當一個商品變得稀缺時,意味著用戶從中獲利的機會降低乃至消失,如果需要購買同類商品時,將會產生更高的機會成本。
處于利益最大化的本能,用戶會更加關注稀缺的產品。
雖然看起來很俗套,在文案界也被一些人視為惡俗。但類似于“開業五年僅此一次,錯過再無”、“趕緊看,馬上要被和諧刪除”這樣的信息卻往往能帶來很高的瀏覽量。
價值
無需多說,價值始終是吸引關注的利器。
每個人都有趨利的本能,因為帶來利益的信息,有可能給人的生存條件帶來巨大的改變。
所以一旦出現利益相關的信息時,人的潛意識都會網開一面,將其提供給主觀意識進行審視,自然容易贏得更多的注意力。
談論價值大小的同時,還有價值與用戶的相關程度。貼近用戶生活的信息,更容易引起用戶投入注意力。
調控注意力,場景適應性
用戶在不同的場景下,有不同的注意力使用情況,也適用于不同的商業目標。
在用戶處于休閑狀態下:對自身的行為投入的注意力較少,對一些低成本的決策會給予更多的寬容,是促成低成本成交的好時機。
比如,一些人經常提醒自己不要亂花錢,但在不經意間,卻又會在電商網站上購買不少沒太多用處的小物件,就是因為注意力投入較少,意識對決策的審核更寬松。
此外,因為有大量的閑置注意力,所以也是接觸新產品的良好時間,一旦產生了興趣,有足夠的閑置注意力可以調動。
在用戶注意力處于中等使用狀態時:通常會較為理性的對待問題。
一是對行為會投入更多注意力,決策審視較為嚴格;二是對于復雜的問題也有一定的富余注意力可以調動。
此區間適合用戶對需要理性思考的高價值商品做出決策,同時對于部分產品來說,也是用戶創造內容的適當注意力區間。
在用戶注意力處于高等使用狀態時:如高強度工作時,面對注意力焦點之外的問題,會較為偏激、沖動。
此時,因為閑置注意力較少,用戶很難接觸、了解新的產品。同時,因為高度使用注意力帶來了較大的壓力,容易因緩和壓力而對消費行為較為寬容。
當用戶注意力使用超越極限:會進入“宕機”的混亂狀態。
這看似是一個難以進行商業行為的情景,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如果運用得當將會帶來極大效果的區間——因為人主觀意識混亂,所以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暗示或聽從其他人的指令。
在催眠、傳銷洗腦、詐騙等活動中,都會用到這一情景。
比如,詐騙犯通過冒充警察投遞法院傳票,讓受害者在驚嚇中過度調用注意力去思考問題,造成思維混亂、難以思考的狀態,從而更容易進行誘導、詐騙。
在具體的商業活動中,在根據實際的商業目的、行業特點、用戶群體等因素,選擇適當場景的同時,也要考慮到核心用戶在此場景下的注意力狀態,才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標,剔除低效、無效的行為。
注意力成本
用戶在對一件事物投入注意力之前,潛意識會先對了解這件事物所需的注意力進行判斷,并選擇適當的注意力分配額度,這就是注意力成本的問題。
比如,用戶在看到由大段文字組成的廣告時會覺得煩躁,就是因為通過閱讀大段文字去了解新產品,對很多人來說需要投入大量的注意力;而投入的注意力未必能為自己帶來價值收益,所以就放棄了為其投入注意力。
即便廣告所推介的產品是用戶所感興趣的,用戶通常也會用“注意力節能”的狀態去閱讀——也就是粗略的看,因為用戶的潛意識覺得不值得為一份廣告投入如此多的注意力。
降低注意力成本,是讓用戶愿意為你投入注意力的重要環節:
1).簡單直接,通俗易懂:在用戶已經有一定興趣的情況下,簡單直接、通俗易懂的信息將更利于轉化。
一方面,因為簡單、易懂,降低了用戶理解、轉化所需要花費的注意力,從而降低了注意力成本消耗的預期,使用戶更愿意為其投入注意力;
另一方面,當用戶投入同樣的注意力時,對簡單的信息會了解到更多,對復雜的信息則會了解較少。
2).邏輯清晰,結構明確:大量堆砌的內容并不能讓你的產品表現的更有信心,那只是用戶投入注意力的障礙。
對產品來說,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整體結構,都需要邏輯清晰才便于用戶進行接觸。為用戶提煉、整理內容,提前完成用戶需要投入大量注意力才能完成的工作,給用戶提供注意力成本更低的信息,用戶將更愿意為你投入注意力。
員工可以在領導思維導圖的指導下按步驟完成工作,學生可以在老師的板書中學到課堂的內容,讀者可以在目錄中了解書本的大致信息。
如果同等的時間內,給他們完整的信息,他們必然難以理解,也會因此放棄投入注意力。
3).張弛適度,有節奏感:用戶注意力的投入難以長時間保持同一狀態,即便用戶對產品有濃厚的興趣,也不會長時間保持高度注意力投入的狀態。
需要給用戶適當空間對注意力的使用進行調節,有起有伏,才能將用戶的注意力調用的更長久。
很多用戶,是時代的溺水者,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有效過濾信息,所以我們要為他們稀缺的注意力制訂更完善的吸引策略。
然而,對于我們來說卻必須得分清什么信息值得投入注意力,應該將注意力傾注在哪些環節,始終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和前進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