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工廠」已成為制造業企業口中的熱門話題。這個概念并不虛無縹緲。根據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調查,約有85%的制造商認為自己可以通過某種方式從智能工廠中獲益。該調查報告中提到,在未來的智能工廠中,“價值鏈將完全整合,傳統的界限進一步模糊。而在整個價值鏈中,IT系統的全面整合及所需生產數據的大范圍可用還將對制造業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其他分析師也對此表達了樂觀的態度。畢馬威進一步強調了系統集成的理念,他們認為,“在未來的工廠中,信息和通信技術將與自動化技術全面集成”,這會使得整個制造流程“從第一步開始就需要以整體化的實時方式加以考慮和管理。”
麥肯錫也提到了類似場景:“傳統生產系統涉及一系列彼此獨立的工具,這些工具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應用程序松散地耦合在一起。但在未來的智能工廠中,這樣的連接將更緊密,更自動化,可以快速通過數字化連接讓整個系統作為一個無縫、有凝聚力的整體進行運作。”
雖然每個分析師的具體定義都略有差異,但很明顯,它們之間有著一些共同的特征和主題。微軟也結合客戶當前的需求進行分析,針對未來的工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微軟對未來工廠的觀點
微軟認為,制造業正向著物理和數字世界的無縫集成發展著,以實現分布式制造基礎架構中的快速集成、反饋和控制環路。在未來的工廠中,云計算和物聯網可以讓每個工廠與其他廠房和設施隨時通信,緊密融入至現有的工業技術設施中。這就可以獲得一個由不同機器和廠房組成的,能夠自我調節的復雜生態體系,同時依然可以定制輸出,優化資源分配,在建筑、生產線以及生產過程之間實現物理和虛擬世界的無縫融合。
而該愿景核心在于四個重要轉變:開放的價值鏈、靈活的生產、以人為中心的制造、創新的業務模式。
開放的價值鏈
為實現這個愿景,需要重新思考整個價值鏈。面對越來越短的產品生命周期,未來的工廠不再使用傳統的工業價值鏈(由相互獨立的系統為離散的制造環節提供支持),而是要在這些系統及其支持流程之間實現互操作和集成。這種集成可以讓機器和IT系統能夠使用高級算法確定最佳執行方式,不再需要人工通過直覺和經驗處理復雜的生產流程和資源管理任務,進而產生可自我調節和適應的價值鏈。
靈活的生產
借助類似的方式,未來的工廠還能實現更靈活的生產。通過將工業自動化軟件和系統與設計系統集成,未來的工廠將能自動從產品配置中提取系統設置,并將最佳實踐自動應用給不同的設備和設施。借助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對流程進行實時更新,進而確保跟上不斷變化的條件。
以人為中心的制造
在先進技術的幫助下,未來的工廠也將變得更加以人為中心。例如通過系統集成,可以更好地適應員工的個人時間和動態調整的工作時間表。機器人技術使得員工和機器能夠在涉及重復性復雜和復雜決策的過程中隨時協作。海量數據以及從中獲得的洞察可以幫助員工更自信地制定復雜決策。最終這些措施將有效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生產率。
創新的業務模式
未來工廠不僅可以優化生產流程,還可以實現創新的業務模式,如產品即服務。然而從銷售「產品」到銷售「產品即服務」,這個過程需要重新設計產品和生產系統,以便為遠程監控等新的功能提供支持。類似工廠運營技術、服務合約管理這種原本獨立的職能也必須圍繞從設計到最終生產制造等一系列環節緊密結合在一起。這一切都離不開開放式價值鏈和系統的集成。
工廠的現狀,和未來工廠的目標,兩者之間的差距需要通過戰略投資和時間的投入方能彌補。如果能根據真實的運營數據,而非猜測來開展相關工作,這些投資將快速煥發出價值。那么具體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