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手機成為生活伴侶之后,屏幕、攝像頭、芯片、外觀設計和通信網絡,都已經歷了一場場翻天覆地變革。智能手機的角色從辦公、生活、娛樂也開始轉為工作商務助手和個人管家。
在一切都經歷過變革之后,辦理SIM卡的流程也即將走出視線。據了解,日前,中國聯通正式宣布將eSIM可穿戴設備獨立號碼業務從試點拓展至全國。目前國內三大運營商已經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長沙、鄭州、武漢共十個城市進行試點eSIM業務。
與以往普通SIM卡、Micro SIM、Nano SIM三種規格的SIM卡不同,eSIM卡推出后將帶來三大變革。一是卡槽去除,帶來了終端設計的自由。可能對于如今的大屏智能手機而言影響不大,但是對于很多小型智能可穿戴設備來說,這樣的空間就顯得十分重要。同時,由于芯片內嵌于設備之中,可以全面提升防水、抗震性能。
二是號碼遠程下載,帶來了用戶隨時隨地入網的自由,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隨時隨地更換不同運營商的服務,不需要擔心因出國、出境時的誤操作收到天價賬單。
三是eSIM的多場景化,使泛終端接入更為便捷,帶來了萬物互聯應用的更多可能。比如,在可穿戴設備,平板、PC以及其他終端,如智能終端,智能后視鏡、POS機等,在運動,家庭,醫療等各個方面,無處不在的地方都可以得到應用。
去年3月,中國聯通和蘋果合作在七個試點城市開通推出了支持iWatch3和iWatch4的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目前試點城市開通eSIM服務的智能手表用戶已達20萬。
在越來越多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和物聯網通過ESIM運行后,想必用戶可以更加自由地暢享視頻、語音通話和高速網絡傳輸服務。
除去智能家居、物聯網應用之外,當下火熱的共享單車中,對于使用嵌入式通信模塊進行鎖車的網絡連接來說,eSIM技術就顯得尤為重要,時機成熟時或縮短開鎖時間和等待時間,還可以藍牙輔助網絡通信。
據麥肯錫、IHS、GSMA等機構預測,全球將在2021年實現50億個連接數,年復合增長95%,2022年度eSIM市場規模將達到54億美元。
中國聯通發布的eSIM產業合作白皮書也顯示,到2021年,全球eSIM出貨量將大幅增長,滲透率達50%。eSIM將在產業物聯網、車聯網、消費物聯網等領域發力。
遠景和理想是美好值得期待的,不過,眼下對于用戶來說還很難立刻大規模使用到eSIM卡,所以普通用戶切莫過于心急地期待盡快用上eSIM,首先是技術并未達到完全成熟和大規模商用的地步。
其次,用戶角度來看,現有的SIM卡被取代意味著用戶的使用習慣在一定程度上被顛覆,而且萬物互聯后不僅加快了信息傳播效率,隨之而來的風險和網絡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而重新建立起新的聯系方式勢必需要一定時間適應,市場和用戶都需要耐心培育。
但需要相信的是,隨著物聯網應用的進一步普及,以及5G通信、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逐步成熟,eSIM高集成、小型化、免維護等方面的優勢會進一步顯現,未來也會在更多城市遍及開花。(來源:賽迪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