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需求催生新的商業模式,跨境電商是消費需求偏好、電子商務發展、經濟全球化及傳統外貿發展尋求突破的必然產物。
中國市場海外商品購物需求長盛不衰,傳統的外貿進口商品要收取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系列稅費,價格高昂。為滿足低價進口商品購買需求,海淘、代購、國外網站訂購……都曾經風靡一時,但代購擔心商品不是正品,國外網站訂購時間長體驗感差,中國進口跨境電商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開始發展。
與傳統外貿相比,跨境電商商品往往是大批量進來,同時買賣雙方無需見面,供應扁平化,沒有層層批發的中間環節,能夠大幅降低成本。對企業來說,跨境電子商務構建的開放、多維、立體的多邊經貿合作模式,極大地拓寬了進入國際市場的路徑,大大促進了多邊資源的優化配置與企業間的互利共贏;對于消費者來說,跨境電子商務使他們非常容易地獲取其他國家的信息并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選擇自由度更大,體驗感更強,成本更低。
需求催生、利益驅動、政策引導、技術發展……隨著互聯網全球化發展、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物流配送、電子支付等配套技術日臻完善,作為推動經濟一體化、貿易全球化的基礎平臺,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機遇顯著,勢不可擋。
目前,國內進口跨境業務受海關、檢驗、稅收、物流等方面的制約,跨境電商的發展需要依托自貿區或保稅區來實現,截至2015年上半年,跨境電子商務開放進口試點城市7個,并有多個跨境電商實體店已在自貿區或保稅區內外成立。
“直購進口”與“網購保稅”是跨境電商兩種主要的業務模式。跨境電商實體店內往往也分為“已完稅直購區”和“保稅商品體驗區”,完稅商品收取的是一般貿易稅,與普通進口商品無異,能夠現場提貨,完稅商品的價格高于同類保稅或免稅商品,但是會低于超市、商場同類產品的價格。保稅商品則走行郵模式,消費者線下體驗,再通過線上下單,商品以個人郵遞物品的形式快遞到購買者手中,行郵稅一般低于一般貿易稅,這也是保稅商品價格優勢的來源。
跨境電商帶來的機遇最能觸動的是百貨業。前幾年,受電子商務的沖擊,傳統百貨業零售額直線下降。此輪跨境電商發展帶來的物美價廉的進口商品,成為百貨重新吸引人流的潛力點。目前,國內眾多零售業百貨龍頭及商業項目運營方都對跨境電商產生興趣,對此新興事物持開放態度。以廣州為例目前已有16家門店在運營,包括廣百百貨、摩登百匯、東方寶泰廣場、珠江新城的高德置地等,均適時引入或開辟跨境電商服務。
此外,中山百盛通過聯營方式,引入自貿區內跨境購物實體店品牌作為合作供應商,實現了非進口試點城市的跨境購物體驗中心的設立,保稅商品體驗區引入奶粉、保健食品、護膚品等150個SKU,完稅商品體驗區引入糖果、餅干、罐頭、飲料、餐料、凍品、護膚品等2500個SKU,項目取得初步成效,對于當前走下坡路的常規百貨及超市具有十分積極的啟示。
目前,國內跨境電商剛剛起步,未來發展空間廣闊,但在清關報稅、物流運輸、售后體驗及完善商品種類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才能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