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過互聯網紅利期,農企別再誤過新基建,一誤等十年!
網絡
2020/03/23 11:36:39 68173閱讀
大危之中有大機。
2003年的疫情促進了網上貿易也即互聯網商業的發展,2020的疫情則促進了新基建戰略的加速。
綜合數據顯示,2020年北京、河北、山西、上海、黑龍江、江蘇、福建等13個省市區投資計劃清單,新基建投資總額高達33萬億,2008年救市,國家投資總額為4萬億元,新基建一年投資總額高達2008年的8倍有余。
每一次大的風口都會有一批企業受益。曾經的救市,成就了地產等行業的興盛;互聯網風口成全的大多是衣服、化妝品等企業,在糧策品牌研究院程青云看來,在電商獲客成本居高不下的今天,抓住新基建紅利期,有利于農產品洞明方向,提前布局,借風起飛,成為真正的品牌。
什么是新基建?
以數字和新能源等硬核科技為核心的新型技術設施建設
一個認識:新基建是和“舊”基建相對的一個概念。
舊基建:俗稱“鐵公雞”,是鐵路、公路、機場、港口、水利設施等建設項目的統稱,2008年4萬億救市,主要驅動力是加大舊基建的建設,從而形成對整體經濟的拉動。
新基建:相對于舊基建,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 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當然,部分經濟產業人士認為,區塊鏈也應該是新基建的一部分。
無論未來會不會把區塊鏈包含在里面,新基建的驅動力主要源于數字信息化和新能源是無疑的。
新基建與農業有什么關系?
其將完全打開數字農業洪流,升級電商農業,與全球并軌。
新基建農業VS電商農業:面與點的關系。電商農業本質上是農業的電商渠道化,新基建農業的裝備將是體系化的,依托5G、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優勢,農業將從生產到辦公到產品再到市場營銷,全面實現數字化、自動化和現代化。
新基建農業真的會來嗎?歐盟已出臺《地平線2020》、德國發布《有機農業——展望戰略》、荷蘭提出《數字化戰略》、日本發布“機器人新戰略”,無一不是推動智慧農業、智能農業,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可能置身事外。
特別提醒:十幾年前,電商剛開始時,大多數人覺得看不見產品,這種模式不靠譜,等到電商風起云涌,農業想進入時,本質上紅利期已過,成本居高不下,新基建戰略同樣如此,誰對未來事物愛理不理,未來就會讓誰高攀不起!所以,農業企業家千萬不要對新基建不當回事,誤過這一風口,至少又得等十年。
農企如何利用新基建?
要推動1234戰略,從現在開始用好新基建!
1 個模式:從心里推動自己從“土地+機械+信息”的農業認知模式向“信息+知識+智能化”的品牌認知模式轉變。
2個方式:生產方式數字化和辦公方式數字化。
生產方式數字化案例一:幾年前去黑龍江858農場,其通過數字化遙感模式,可以監測土壤的肥沃程度,預測新一年的天氣降雨量、病蟲害,從而保證豐產、高質。
生產方式數字化案例二:藍獅客戶鴻翔亨利在十年前就完成可物聯網布局,鴨稻米生產現場可以在手機實現查看,保證了眾籌模式的可信化開展,畢竟大多企業所謂的“鴨稻米”并無鴨子,而鴻翔亨利因為物聯網技術,不僅征服了客戶,還征服了新聞聯播,一口氣在頭條播放了三分鐘,贏得了大量的政策傾斜和高端商政務人群追捧。
擴展信息:未來的生產方式數據化不只如此,隨著新基建的大面積鋪開,如網絡段子所言,將有效實現“豬臉識別”和“樹臉識別”,即,通過識別,即可知道作物的健康度,這不是不可能,千萬別讓現實限制了我們的想象力!
辦公方式數字化案例:近日,藍獅客戶吉林永豐米業開始推動辦公自動化系統。的確,疫情期間,誰有辦公自動化,誰就擁有生產力!那些至今匯報、上班必須在辦公室面對面的農企需要注意了,如果直到今天,你還不會用釘釘、騰訊會議、小鵝通,隨著新基建浪潮的風起云涌,你要記住,打敗你的不是客戶,而是時代!
3 感產品:體現感、場景感、追溯感產品是新基建時代的大咖。
體驗感產品:互聯網時代,許多人說電商賣的是圖片和文案,隨著新基建時代5G高速路的開通,VR技術的大面積應用,未來的頁面將不是靜止的,點擊一下圖片,包裝的360度體驗將隨時呈現,這些地產等大咖常用的手段,必將隨著5G時代的全面到來,實現與農業企業的零距離接觸。
場景感產品:認知一個企業產品,未來未必要打飛機、坐火車到現場,打開物聯網,從基地到廠區到辦公人員就在眼前,如果還不信,可以通過大數據調取其的信用等方面信息,實際上,只有先進,農企才可以擁有領先的未來。
追溯感產品:幾年前,藍獅客戶興城多寶魚依靠二維碼追溯技術,將自己的產品送進了沃爾瑪等優質商超,因為能看到生產信息,用戶放心啊!現在隨著不可逆轉區塊鏈技術的普及,產品以及企業信用將以更加先進的姿態出現,畢竟虛擬的比特幣都能因區域鏈的不可逆記賬方式名揚全球,更何況可見可摸的農產品。
當然,體驗、場景、追溯也絕僅限于調查、感受產品可信度,例如產品做法、產品應用等都將用到VR、物聯網、區塊鏈等新基建元素。只有有這些基建元素,農業的未來才更可期待。
4 化建設:分析數據化、終端建設移動化、運營IP化、用戶會員化。
分析數據化:憑借經驗判斷市場、用戶的時代漸行漸遠,一些農業企業“做得了地頭蛇,成不了過江龍”,往往是因為視野局限了認知,未來農企必須“無界分析,有界對應,漸次推進”,依托大數據、云計算把握全體,依靠小分析模型把握局部,融合產品優勢逐漸實現點、線、面相連,如此才能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
終端建設移動化:哪里有認知,哪里就是終端。超市偶爾逛一逛,PC不一定在身邊,唯有手機不離手。隨著5G時代的來臨,手機作為生活、購物、社交于一體的集成品,將更加重要,所以新基建時代的渠道結構更應該傾向于移動端,社群、小程序、直播電商、社區團購有序開展沒有一個能離開移動終端,誰占領了移動終端,誰就擁有5G速度。
運營IP化:平臺流量是高成本的,社交私域流量才可無限擴展。私域流量靠什么?交互。最重要的交互權重是人,是IP。美國曾經說,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五個師的兵力,一個好IP網紅往往關聯著百萬乃至千萬粉絲的趣味,其的能量絕對抵得上一個市級、乃至省級市場部。江小白因為IP縱橫全國,李佳琦因為帶貨能在上海買得起1.3億元人民幣的豪宅,我們期盼農業的超級網紅、超級IP,因為其就是農業新基建的未來。
用戶會員化:有了粉絲,要沉淀;有了資源,要挖掘。未來的農業,一款好產品只是基礎,能基于一二三產聯動的大趨勢,持續輸出滿足用戶綜合需求的內容才有更好的未來。所以,做好產品是基本功,基于數字化時代,做好會員才是頭等大事。營銷學數據顯示,一個優質的會員可以帶來七個客戶,一個人如果有1000個忠誠的會員就會成為一個小的流量明顯,因為會員會分享,會成為基站,將農業品牌的能量源源不斷地擴散出去,實際上,唯有如此,數字農業才真正有了智慧,也有了嶄新的未來。
結語:基于新基建戰略,基于數字農業的未來絕不僅僅是賣好產品,也不僅僅是附加價值提升,更關鍵的是,當會員、IP、產品、生產方式、辦公方式完成數字化后,農企將充分實現資源化,成為金融資產,進入資本市場,如此,農業才能真正擺脫“落后、土氣”的形象,彎道超車,真正與新基建戰略合一,成為領先的主流產業之一,實現常青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