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每年3月份蘋果發布會的臨近,蘋果在市場上的營銷動作也多了起來。近幾年來,針對于mac產品線,蘋果一直采用“Behind the mac”主題,并通過一系列名人廣告深入人心。
這些年,蘋果的本土化傳播動作
日前,日本蘋果推出了一支頗有趣味的動漫混剪廣告,廣告片中通過一系列的動漫人物使用mac的畫面剪輯表現,有意思的是,這些動漫在創作中為了避免蘋果公司的版權問題,都不約而同地在機身logo上做了改動處理。
這支廣告片的出現,也算是蘋果對創作者的一種示好行為。順便說一下,前段時間《利刃出鞘》導演萊恩約翰遜在接受《名利場》雜志時爆料,蘋果公司不允許在影片植入時壞人使用iPhone,以后如果你看到影片中有人用iPhone,那就一定是好人……這個趣事還引發了不小熱議。
不難發現,蘋果盡管一度往奢侈品的定位上靠近,但如今已經不再表現得高冷,即使在眾多國際奢侈品品牌都水土不服的中國市場,蘋果的營銷動作也越來越接地氣,即使是在廣告文案上,蘋果都會嘗試一些“流行詞”。而最近,蘋果甚至還專為中國地區人員招聘,制作了一支廣告片,這在以往非常罕見。
而在近期蘋果3.8婦女節的廣告片“Behind the Mac”中,在中國投放的版本里還特意加入了環保潮牌好瓶How Bottle主理人黃寧寧的畫面。
蘋果在國內最受關注的一次營銷行為應該是2018年與陳可辛導演合作的影片《三分鐘》,當年廣告一經發布便引發了朋友圈的刷屏。此后兩年,為了宣傳iPhone的拍照能力,蘋果又與賈樟柯、周迅等導演演員合作拍攝年度影片。如今,蘋果的年度短片已成為每年新年的一大看點。
2018年可算是蘋果中國化營銷的元年,當年1月18日,蘋果破天荒地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將微信作為產品及品牌宣傳的一大陣地。此外,在2019年上半年,蘋果還開通了名為“Apple支持”的官方微博號。事實上,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近年來蘋果也做了大量的官方廣告投放。
如果上面只是廣告傳播層面的中國化的話,那么蘋果從iphone11開始起,便為中國市場特意定制了雙卡雙待版手機,滿足中國用戶的需求。而推出眾多配色的手機產品,也被行業認為與中國消費者的審美偏好有關。
蘋果營銷跌下神壇 or 更接地氣?
盡管有小部分狂熱粉絲會認為蘋果已經跌下神壇,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蘋果在營銷傳播層面正在變得更加接地氣。
如果拿蘋果與一些奢侈品品牌相對比,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奢侈品國際大牌依舊沒有找到中國化的宣傳方式,前幾年的巴寶莉新春廣告翻車、杜嘉班納廣告辱華事件就是例證。
全球市場如果從文化層面劃分有三大截然不同的市場,一個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市場,一個是以大中華地區為主的亞洲市場,還有以中東為主的伊斯蘭文化市場。三者的文化差異十分巨大,這也是品牌在國際化擴張時需要特別注意的隱形壁壘,因此不少產品的本土化定制也十分必要。
不僅是文化層面上有著巨大區隔,從媒體環境上來說,目前中國市場相比于西方市場也更加復雜,主要有以下兩點:
1、社交化媒體極為發達及嘈雜
相信不少人都承認,中國是全球移動互聯網生態最發達的市場。高度完善的移動互聯網基建,讓移動化的傳播環境也更加復雜,這也要求品牌在面對用戶和公眾時動作更快、反饋更及時。
而許多國際大品牌始終存在信息反饋慢、內部流程時間長的問題,在危機公關出現時,品牌的高冷態度也極有可能讓輿論繼續發酵,擴大事態的嚴重性。但這內部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品牌并沒有設置本土化營銷團隊,或者本土團隊決策權較小、決策鏈過長。
建議品牌在本土化營銷的過程中,采用更加敏捷的決策機制,通過本土員工、本土合作伙伴進行日常營銷及媒體運營。
2、傳播信息的碎片化與無序化
如今市場正在變得錯綜復雜,尤其是在消費升級下,用戶的審美開始以圈層聚集起來,再也沒有一個集中有效的媒體,通過統一投放就可以實現全民輸出。
媒介碎片化不僅加劇了投放傳播的難度,還意味著公關危機將會從任何媒體平臺、任何小眾圈層中涌現,比如B站、小紅書……甚至豆瓣。而盡管短視頻已經成為主流娛樂方式,能像蘋果這樣嘗試投放抖音廣告的國際時尚品牌其實并不多。
對于品牌而言,這就要求企業花大量時間進行社交媒體輿論的監測分析,并以“中國速度”進行反饋與執行。中國是全球最“快節奏”的傳播市場,品牌在通過“中國速度”執行的背后,其實依舊是站在本土消費者的視角去思考,而非讓用戶去適應品牌,而是讓品牌去適配用戶。
在諸多高價國際大牌中,蘋果算是把調性和口碑都在中國市場立住了的品牌,盡管在早期大眾曾吐槽其不接地氣,但近些年確實越來越少出現這類聲音,可以說蘋果在營銷上可以作為其他國際大牌的一個樣本。
按照慣例,3月底蘋果將開展一場春季發布會,盡管由于全球肺炎的影響,有消息稱發布會可能會通過線上形式進行,但屆時一系列傳播動作值得我們持續關注,蘋果或許正在憋一個大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