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浪費時間進行小改進
埃隆·馬斯克認為,進入一個現有的市場,面對那些強大的競爭對手,你的產品或服務必須要比他們好得多,不能只是有一點點的優勢。因為如果你是一名消費者,你自然總是會購買值得你信賴的品牌,除非這個產品有很大的差異性。
硅谷創業者、投資人蓋伊·川崎(Guy Kawasaki)也分享過類似的觀點,他認為:“你必須有一個創新思維,而不是創造出一個更好的同一性。你做事情不是只好出10%,而是要創造出10倍的價值。”
2.初期產品的目標人群要求窄而不是多
很多人認為,新創產品的目標人群越多越好。這在早期物質產品不發達和非互聯網時代是正確的。但是在當前的情況下,值得重新考慮。為什么呢?
任何一家公司,哪怕是BAT的營銷費用肯定是有限的。有限的費用撒在整個信息爆炸的用戶群身上,就如同在大海里邊撒了一把胡椒面,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當初期目標用戶人群窄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有的策略就更加的有針對性。用戶會覺得你是給我做的,而不是給所有人做的。
當你的人群越窄,渠道就越窄,就等于是你將有限的營銷費用撒在有限的魚缸里,可以反復地撒,最終贏得這批人。他們幫你去做口碑傳播,這樣是最省成本的方式,會推動自然的健康增長。
3. 用“替換”思維而不是“加和”思維篩選新想法
很多公司的創新力不足,往往與“加和思維”有關。也就是說,當一個創新點子產生時,公司評價其價值時考慮的,并不是能否替換掉以前的做法,而是覺得加上去也可以。
比如在軟件開發領域,軟件在功能上一個個堆疊,美其名曰是迭代升級,實則是公司拒絕判斷其價值的高低,不為用戶去除雞肋功能的后果。
應該如何做呢?
在增加新項目或選項時,產品負責人應該強迫自己認真考慮迭代的價值。如果真有好的想法,就要看是否能強行換掉一個已有的功能。把“加和”變成“ 替換”,以此選出更值得投入的好點子。
微信在這點上就把握得很好,盡管用戶需求很多,公司的創新點子也很多,但沒有出現一個完全能替換之前的想法之前,張小龍要求團隊絕不盲目疊加。
4. 產品性能的過剩性
很多產品的設計者都是貪婪的,一旦一個簡單的產品設計完成后,就會不斷在其上疊加各種不同的功能。因此,很多產品的功能其實都是過剩的。
比如在用手機的時候,用戶 真正能用到的功能實際上是非常少的。有個專門的詞叫“白象”,意思是白色的大象很華麗,但沒什么用。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要努力降低“白象”的比例,盡可能地讓產品在滿足很多人的同時,它的每一個功能都會被大部分人用到。
市場最終是理性的,你任何的浪費,最終一定會被更好的、更理性的、更優秀的競爭者取代。
5. To B與To C 產品經理的差別
如果把產品經理分兩種:一種是To C,也就是面向消費者的產品經理;另一種是To B,也就是面向企業的產品經理。他們的差別是很大的,因此需要兩種不同的產品經理特質。To C業務的產品經理,一般需要更偏感性,而To B的產品經理,則要求更偏理性。
6. 產品研發者對待產品的態度
產品研發者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往往對自己挖空心思創造出來的產品像對孩子一樣呵護,認為這是他的心血結晶。
有時候,開發者設計產品時總覺得越厲害越好。但好產品其實不需要所謂特別厲害的設計,這些特別厲害的東西用戶可能一點兒也不需要。產品設計應該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滿意度為中心,定義所做的一切。
因此,產品研發者應該放下自己,認認真真研究服務對象。
7. 做有溫度的科技產品
人類的整個科技都表現出非常冰冷的一面,沒有溫度。由于人類是有溫度的,故而一旦產品有溫度,就會更受歡迎。
有家公司是給殘疾人生產義肢的,產品功能設計非常好。外國同樣的產品,除了漂亮,其他地方都不如他的產品,價格還比他貴四五倍,賣得反而比他好。
該公司的管理者后來發現,原來自己忽視了一個基本的概念:需要義肢的人其實是自卑的,而更酷更時尚的義肢可以給這些人一種信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機械人,比其他人更酷。而他們的產品,錯就錯在太把殘疾人當殘疾人了,而忘記了他們內心的尊嚴。
8. 做產品常犯的七種錯誤
馬化騰作為騰訊的首席產品經理,總結了做產品最常犯的7個錯誤,值得好好琢磨:
●一是忽視產品的隱性特性;
●二是自己猜測用戶需求;
●三是不注重積累口碑,做口碑一定要關注頭部用戶、意見領袖;
●四是對產品的核心能力關注不夠;
●五是把產品疊加當成提高;
●六是認為內部競爭是浪費資源;
●七是把產品發布當成成功, 除非你持續變好,不然遲早被別人趕超。
9. KPI導致的產品老化
KPI是一個很有用的工具,特別是對一個有規模的企業是很需要的。但同時它也是一個很容易讓產品團隊迷失的工具。當一個產品的增長、一個團隊的興趣點都是來自KPI, 那產品就可能會馬上開始老化。在KPI壓力之下,團隊的聰明智慧已經不再關注用戶的痛點,而是能否完成指標。
這樣的團隊工作雖然很努力,但本質上已經是一個沒有創造力的團隊了。產品經理這時也往往把KPI層層分解,讓每個人面前都擺上一堆的KPI指標。這種層層分解,就是產品走向老化的跡象。
這種自上而下的KPI壓力傳遞,往往容易變形為打擾用戶的各種“小聰明式”的產品迭代。
10. 爆品為何快速衰落
像Fitbit,GoPro,Zenefits、TiVo等都是世界級的爆品,他們迅速增長,之后迅速被冷落。很多這種類型的產品,往往是滿足用戶短期好奇心的產物,消費非常不穩定。
公司看到產品快速增長,認為暫時無法獲得收入是不重要的,于是將所有資源都投入進來。等用戶的好奇心一過,產品就快速而徹底的崩潰。
來源/微信公眾號qygl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