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兩個目的和三個層面
管理
2019/11/26 17:15:42 來源:三之一智聯 作者:原創 丁少華 16479閱讀
管理
2019/11/26 17:15:42 來源:三之一智聯 作者:原創 丁少華 16479閱讀
智能制造,制造是它的本質和目的,智能是它的方法和形式。從本質或目的的角度看,智能制造包括作為制造系統的“體”和作為制造系統的“用”;“用”回答的是企業的生存問題,即利潤從哪里來;“體”回答的是企業的發展問題,即如何健康運行。從方法或形式的角度看,智能制造包括經營決策層面的智能決策和優化,管理執行層面的智能計劃、組織、執行和控制,業務操作層面的自動化、柔性化作業。
圖1:智能制造的兩個目的和三個層面
兩個目的
1. 利潤來源
企業要生存,就必須能夠持續創造利潤。那么,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呢?不同的人,立足點不一樣,答案可能也不一樣。基層員工可能認為利潤是他(她)們做出來的,中層干部或職能部門可能認為利潤是他(她)們管出來的,老板或總經理可能認為利潤是他(她)們想或謀出來的。按筆者的認識,對于廣大中小制造型企業來講,他們往往處于產業鏈的上游,創新能力不強,其利潤主要是管出來和做出來的。
2. 管理境界
企業要發展,就要有健康的組織和經營機制,俗稱管理水平或管理境界。管理水平差的企業,管理靠人盯,是典型的“人治”。管理水平較好的企業,管理靠制度和流程,是典型的“法治”;制度和流程建設往往落后于實踐,也容易僵化,這種管理的境界還不高。管理水平最好、境界最高的企業是“理治”,就是所謂的“自主管理”、“道法自然”或“無為而治”,也就是任正非先生講的“自由王國”;在這種企業中,各個生產要素可以根據環境的變化靈活而最優地進行組合和調整。在當前的實際中,廣大中小制造業主要還是應該在制度和流程化“法治”基礎上,力爭逐漸實現基于數據和算法驅動的“理治”。
三個層次
1.經營決策的智能
經營決策的智能,指的是企業可以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和約束,合理地設定企業的經營目標,并為實現之而進行資源的有效獲取、配置優化,以及能力的解耦和重構。經營決策智能化的主要要求是多約束下運籌問題的求解。
2. 管理執行的智能
企業制造系統的核心功能是通過自身的能力(PPT2:過程、人員、技術和工具的組合),將資源轉化為產品或服務,轉化效率的高低則取決于轉化方式和轉化關系,即各生產要素(資源和能力)之間的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配比。管理執行智能化的主要要求是資源和能力等要素之間在關系上的協同和集成。
3. 業務操作的智能
業務操作主要包括設備的運行和員工的操作,具體的內容要求有操作的準確性、及時性和一致性。以設備為主的操作,穩定性好,但彈性低;以人員為主的操作,穩定性差,但彈性高;在個性化定制生產場景中,要兼顧穩定和柔性等多方面要求。業務操作智能化的主要要求是現場作業的自動化和柔性化。
現實路徑
企業的核心能力主要有三項:連接能力,整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對中國的廣大中小制造企業而言,身處各自產業鏈的上游,創新能力很難在短期內有大幅的提高,企業要想生存,比較現實的選擇還是借助數字化技術來提高自身的連接和整合能力,管理執行的智能化是整合能力的主要內容,即在精益思想的指導下,借助ERP、MES、APS、物聯網、高級分析等IT系統或數字化技術的支撐,通過數據驅動的資源配置、過程優化和運籌求解,以實現一個精益、穩定、均衡、快速的在制品流(WIP Flow)為著力點,從而達成制造系統整體上交期最短、質量穩定和成本最低的管理目標。在實際落地和推進中,則可借鑒互聯化à可視化 à透明化 à精益化 à柔性化 à可預測 à自主化的智能制造成熟度發展路徑。

圖2:中小制造企業的現實選擇
智能制造的范圍很廣,概念很多,企業脫離自身實際和當前短板去談智能制造,可能會迷失在術語或概念的森林中。以精益思想為指導,以精益、穩定、均衡、快速的在制品一個流管理為抓手,推進企業制造系統在交期、質量和成本等績效的持續優化,并以互聯化、可視化、透明化、精益化、柔性化等為進化路徑,可能是廣大中小制造企業智能制造建設的切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