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各種場合講增長的課程,總有學生會問我說,李老師,我是某某行業的,請問我們行業怎么樣才能產生爆發性的增長?
把我當上帝了,臣妾真的不知道。
我做不到所有行業都熟悉,一個陌生行業的陌生企業如果因我一言而增長,也太不可思議了點兒。真正的增長都是在了解行業的基礎上,依據一些原則,掌握一些技巧,慢慢得來的。
比如我們就知道一些原則:
什么情況下不要做增長?
混沌大學有一個思維模型,第一曲線:
一線兩點三階段:一條線是業務的生命周期,兩個點是破局點和極限點。大家注意,只有在兩點之間的這段時間,是做增長的階段。而在破局點之前,不要著急做增長。
這是不要著急做增長的第一個情況,雖然我主要研究增長,但在我仍然認為,企業不是任何時間都要把增長放在第一位的,在正式啟動增長之前,應該有三個概念搞清楚:
1、PMF有沒有達成?
2、北極星指標是否明確?
3、增長飛輪是否已經論證?
以上三點,有任何一點不太清晰,都不建議倉促推進增長。下面我們一個一個來分析:
PMF有沒有達成?
P是product,M是marketing,F是fit。指的是產品與市場匹配,產品是否自證明了被市場需要。就是剛才我們所說的是否過了破局點。
如果沒有過PMF,倉促增長,后果很可怕。相信大家對2014-2015年的O2O大戰還記憶猶新,上門洗車、上門按摩,一堆類似的項目因為拿到了投資,盲目推廣,用補貼的方式實現了數據的增長。但是這樣的增長是畸形的、不可持續的,因為產品本身沒有證明被市場需要,用戶可能僅僅是因為想“占便宜”而使用了你的產品,那些漂亮的增長數據都是幻覺。
那么,產品是否被市場需要有沒有什么標準來判斷呢?
有的。
我們有一個判斷模型叫:快來錢。
快:用戶的自增長是否比較快。
來:在天使用戶之外,用戶是否主動來。
錢:用戶是否有對產品付費的意愿和可能性。
如果上面三個點滿足,基本可以判斷是完成PMF,跳過了破局點了。
在這個環節,不去驅動增長,我們應該做什么呢?
洞悉需求,打磨產品。
什么是好需求?如果有一個產品,體驗很爛,用戶一邊罵你一邊使用,這就是好需求。(詳細解讀,請參見創新學院李波老師課程)
共享單車就是好需求,我們一邊罵ofo體驗差,壞車多,還是在使用它們。當然,從ofo的發展境遇我們也能得出一個判斷:好需求未必一定就能做成。好需求只是證明這個項目有了一個好的出發點。
而如果不是這么好的需求呢?就要打磨產品,使用戶產生“啊哈時刻”。當用戶可以自增長的時候,我們再去主動的推動增長。
微信和boss直聘都是增長很快的產品,他們的操盤手有類似的觀點:
我們當時堅持了一個原則,一個新的產品沒有獲得自然的增長曲線,我們就不應該去推廣它。
——@張小龍
出現用戶自增長,就是可以花錢的時候了!
——@趙鵬
這是判斷是否驅動增長時要考慮的第一個點:產品是否達成了PMF?評價標準是“快來錢”。
北極星指標是否明確?
北極星指標是我們增長圈一個基礎的概念,指的是當前用來衡量增長最重要的那個指標。
它應該是唯一重要的。
如果一個公司的北極星指標還不明確,也不建議開展增長,浪費金錢也浪費感情。
你想啊,如果公司不同部門的人對于“什么指標衡量了我們的增長”這件事兒沒有統一,會有什么后果?
好一點兒的,也是大量方向不統一的各自努力。差一點兒的,就不知道效率浪費到何種程度了。
北極星指標對團隊來講是有戰略意義的,值得核心成員集體討論確認、明確。之后所有的增長動作就圍繞這個指標來進行。
在一個較長的周期,根據企業的戰略規劃,北極星指標可以更新。但每一個階段的北極星指標有一個共同特征:必然指向長期增長。
北極星指標必須是一個清晰明了的數據,在公司內部被清晰定義:月度活躍用戶數,轉介紹率,復購率,GMV,PV,UV……而不要是一個模糊的描述,比如有的公司會說,我們的目標是不斷提升用戶價值,什么叫用戶價值?怎么算提高了,怎么又算降低了?這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北極星指標。
下面這張圖,是一些行業可以用來做備選的北極星指標。
同一個行業不同區域,同一個公司不同階段,北極星指標的選擇都可能不一樣,需要團隊根據自己的稟賦、外部處境和戰略規劃來仔細推敲。
是否想清楚了增長飛輪?
增長,是有“戰略節奏感”的。
在頂層設計上,就應該想好,我現在驅動的增長,可以帶來什么,然后又帶來什么。要有一個“……越多,……越多”的正向閉環,就是我們常講的“增長飛輪”。
今日頭條的增長飛輪是:用戶越多,就有越多的廣告收入,更多的廣告收入,就可以補貼和鼓勵更多的作者貢獻內容,更多的內容,就能吸引更多的用戶。這樣形成了一個正向的閉環。
亞馬遜2C業務的增長飛輪是這樣的,是貝索斯在做亞馬遜之前就想清楚的。
而最近火炸了的Costco,他們的增長飛輪是這樣的:
Costco在增長戰略上,是特別明顯的“成本領先戰略”。會員越多,采購規模越大,采購成本越低,售價就越低,會員就越多。
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增長飛輪。真漂亮!
而有的創業公司的增長飛輪是這樣的:
用戶越多,估值越高,估值越高,從VC那里拿到更多的錢,更多的錢,可以去購買更多的用戶。
這樣的增長飛輪有什么bug呢?一旦從VC那里拿不到錢,整個飛輪就斷掉了。公司也就垮掉了。
所以,在正式做增長之前,建議大家把增長飛輪想清楚,這是一種戰略級的思考:
◆ 公司未來將往哪里去?
◆ 能否形成正向的增長飛輪?
◆ 增長的極限又在哪里?
“我本想安安靜靜增長,沒想到還有這么多彎彎繞兒。”這是你現在的內心感受嗎?這就對了,戰術動作之上,必先有戰略思考。
我們欣賞“干了再說”的勇氣,但更相信真正的成功一定屬于深度思考者。
上一篇:2019年股權融資創業三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