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的全球化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也使我國的企業置身于全球化的競爭之中。以制造業為例,我國的汽車制造企業一直面對著來自美系、德系、日系等車企的競爭;手機制造企業同樣面臨蘋果、三星等對手的沖擊。國內制造企業之間的競爭也同樣激烈。由于起步較晚,加上低廉的人力成本,我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譽為“世界工廠”,這也導致了我國被稱為制造大國,而非制造強國。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制造能力日趨成熟,對價值鏈的理解逐漸深入,政府、企業界以及相關學者都在探索成為制造強國的方法。近年來,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與思維的轉變,為我國制造的發展提供了契機。從國家層面來講,我國政府已經敏銳意識到當前的機遇,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例如,在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中,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作為重點領域,倡導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促進企業的數字化與智能化。然而,在企業層面,雖然有不少制造企業依托新技術或者新模式取得了成功,但是大多數企業在新時代的企業變革中仍處于探索階段,甚至更有企業在應用了相應技術或者商業模式后并沒有得到預期中的結果。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其原因就在“變革”兩個字上:顧名思義,“變革”即為“革命性的變化”,當企業發生“革命性的變化”的時候,企業管理模式也必然會遇到相應的挑戰。當企業的管理落后于技術發展或者商業模式轉變時,企業的運營成本提升,效率降低,從而導致變革的失敗。可見,對制造企業而言這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那么,新時代對企業管理的挑戰存在于哪些方面呢?
新時代的管理挑戰
首先是對企業創新的挑戰。傳統制造企業的創新主要是被動型創新,而新時代對企業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動型創新成為趨勢。主動型創新可以使企業根據自身情況和市場現狀進行創新,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可以為企業實現先發優勢,建立進入壁壘。目前,如何實現主動型創新是新時代制造企業亟待探索的問題。
二是對企業合作模式的挑戰。傳統企業的合作模式更多的是基于某類產品或某項事務進行合作,是傳統的供應商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而新時代的上下游企業之間更像是合作伙伴式的關系,這種關系使企業間的合作可以更加深入,增強企業間信息交換頻率和深度,消除信息不確定性,提升在當前激烈競爭環境下對供應鏈風險的抵御能力。然而,如何建立企業間的合作機制是企業面臨的另一挑戰。
三是對企業運營效率的挑戰。當今時代的競爭也是效率的競爭,同類產品比競爭者早一天進入市場就可能擁有巨大的優勢,反之,企業運營效率的低下會使企業付出巨大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庫存成本等,導致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因此,企業要通過管理變革提升運營效率。
四是對企業文化的挑戰。企業文化是制造企業內部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傳統的以制造為主的制造企業文化在新時代中將面臨著巨大的沖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重新塑造了顧客的價值觀,顧客更加注重產品為其帶來的價值,而非僅僅是產品本身的價值。制造企業應在企業中打造顧客導向、價值導向的企業文化,使企業在新時代的競爭中保持思想上的先進性和行動上的主動性。
制造企業變革的五大措施
面對以上問題,制造企業在新時代中應如何應對呢?我認為可以從生產模式、商業模式、運營管理模式、合作模式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實施變革。
首先,作為制造企業,產品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制造企業可以通過結合數字化技術(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來實現智能制造,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并降低產品成本。此外,通過產品乃至制造設備采集的大量數據可以用于故障診斷等,幫助改進設備或者生產流程,從而進一步地實現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其次,制造企業應該逐步認識到提供給顧客的產品只能產生一次性的交易價值,而圍繞產品的產品相關服務或者依托企業自身優勢的衍生服務才能持續地創造價值。也就是說,制造企業應該探索機遇,積極地實施服務型制造戰略。通過服務型制造,制造企業可以升級與顧客甚至供應商的關聯,從基于交易的關系逐漸發展為基于關系的模式,并且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供應鏈伙伴的需求,從而實現主動型創新。
第三,生產模式或者商業模式的轉變都離不開管理模式的變革。傳統制造企業采用以ERP為代表的組織信息技術工具進行日常的運營管理,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術也可以驅動運營管理方式的變革。例如,微信在企業中廣泛應用,其可以收集、消化和傳播非結構化的數據。這個特點更加符合新時代產品和服務緊密結合的趨勢。技術的發展也提高了數據的透明化以及可獲得性,相關人員可以通過這類更加客觀、可靠的數據做出相應的決策,降低錯誤決策的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技術的發展使企業可以廣泛應用智能制造。就生產模式而言,智能制造對生產流程和產品本身的影響尤其巨大。比如,設備上傳感器的應用可以幫助企業優化制造流程,提升產品質量和效率;產品上的傳感器可以實現對產品狀態的實時監測,并采集產品相關數據,幫助企業了解產品使用情況,進而對產品進行改進或優化。智能化的發展在改變制造模式的基礎上,也改變了相應的服務模式,即驅動了智能化服務。產品中的數據采集傳輸技術可以收集顧客行為相關的數據,幫助企業了解顧客的內在需求,進而智能化地提供相應服務,提升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更重要的是,智能化產品和服務需要相應的管理模式作為支撐,企業應采取智能化管理模式。智能化管理模式主要體現在對數據的分析與應用——不僅僅是生產過程中的數據,還包括企業運營流程以及企業外部的數據,通過智能化工具對生產和管理的各個方面進行不斷優化,提高運營效率。很多制造企業在這方面遇到了困難,一方面是缺少對應打通數據接口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缺少對智能化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另外,智能化管理除了需要引入智能化技術之外,還需要對企業的組織結構、人力資源管理、流程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大幅的調整。例如,傳統企業垂直化的組織結構可能不再適用于智能制造企業,數字化的發展使水平化組織結構成為主流,因其可以促進高效率地決策。總而言之,在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點的制造新時代,技術和管理缺一不可,智能制造和智能管理應受到同等重視。
第四,由于新時代的信息更加透明,企業壁壘逐漸消失,在整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制造企業應更加注重合作模式的創新,以整合更多的資源。一方面,企業應與供應商與顧客進行更加深入的合作,數字化技術使這種合作成為了可能。另一方面,傳統的競爭模式不再適用于新時代企業,在信息透明化的時代,企業甚至可以探索與競爭對手合作的可能性,實現資源的互補;或者根據自身在供應網絡中的地位,建立或者參與行業平臺的建設,整合多方資源,通過信息的分享與吸收,進一步地實現協同創新。
第五,對企業來說,另一個重要的方面是要提高對人的因素的認識。人的因素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外部人員,在互聯網、云計算、數據分析、社交媒體等工具的幫助下,海量的可收集數據可以對其供需信息、行為特點等做出更準確的描述,使企業對其更加了解,從而開發出更受歡迎的產品或服務。另一方面,對于企業內部員工來說,新時代的技術變革和商業模式變革對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組織惰性的存在,可能增加的工作量以及變化巨大的工作內容會讓員工產生消極情緒,也會對員工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通過合理的人力資源管理,實現順利的轉型升級。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領導應以身作則,降低文化阻力,并平衡傳統制造和轉型模式之間的資源,從而降低企業變革可能造成的效率下降的風險。
時代的發展賦予了制造企業更多的可能性,我國制造企業應主動響應變革,并結合自身狀況實施對應的管理變革。管理變革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希望在這樣歷史的機遇面前,我國的制造企業都能走出獨特的轉型升級之路,技術變革與管理變革并重,也希望我國早日成為制造強國。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tb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