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制造業的發展愿景,智能制造(工業4.0)已然是業界的共識。然而,智能制造的具體細節如何,以及在企業內如何推進,業內并沒有清晰和系統的闡述。人們熱衷于參加各種行業論壇,或者奔波于各種企業案例分享會,又或者請IT服務廠商提供方案;如此種種,還是不能保證企業就一定走在奔向“智能制造”的康莊大道。行業論壇交流也好,企業案例分享也好,廠商解決方案也好,其實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企業真正需要的是通過自身系統性思考,并貼合企業自身稟賦的智能制造“全景圖”和實現路徑。本文中,筆者嘗試提出一種智能制造的戰略與執行框架,希望對企業在制定自身智能制造戰略和計劃時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圖1:智能制造的戰略與執行框架
圖1所示的智能制造戰略與執行框架圖,主要由三部分組成:⑴ 數字化愿景、策略與舉措;⑵ 數字化賦能與轉型;⑶數字化動態適配與績效。
(1)數字化愿景、策略與舉措
企業的數字化愿景、策略與舉措,是從未來來看現在,從企業的數字化愿景來倒推相應的策略和舉措,最終落實到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這保證了企業從長期的、戰略的、系統的視角來看待企業中的智能制造,從而為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的建設提供方向和指導,并避免一些短視性行為,杜絕建設過程中投資浪費。
以華為公司為例,她的數字化愿景是“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由此推導出以“ROADS”(Real Time, On-Demand,All-Online,DIY,Social)為主要內容的數字化策略,以及支持該策略得以實現的舉措和以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的應用。
在智能制造時代,每一個企業都應結合其行業特點和自身稟賦,制定出企業所特有的數字化愿景、策略和舉措。這需要企業自己親力親為,可以借鑒,但肯定不能照搬和復制。
(2)數字化賦能與轉型
企業的數字化賦能與轉型,是從局部到整體,從企業現狀、業務瓶頸、關鍵成功要素和能力重塑等角度來看智能制造的具體落地和推進工作。如果說數字化愿景是企業的“詩和遠方”,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來解決業務瓶頸就是企業中“現實的骨感”。
從業務瓶頸消除入手,從關鍵成功要素和能力重塑入手,每天前進一小步,積小勝為大勝,企業的智能制造建設就不會無處著手。以工業互聯網為例,她本身是一個大雜燴,其具體應用的業務場景很多,不同的行業,行業中的不同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鋼鐵等流程行業可能比較重視設備的預測性維護、能源管理和環境安全,離散型制造業可能比較著重生產計劃和可視化,設備制造等服務型制造企業可能比較關注資產的遠程控制,精密和高端制造企業可能關注的是生產過程追溯和產品質量,等等。
圖2:工業互聯網的典型應用場景
(3)數字化動態適配與績效
數字化愿景、策略與舉措是從未來看現在,是企業的數字化戰略;數字化賦能與轉型是從局部看整體,是企業的數字化執行;戰略與執行之間的關聯和整合就是數字化動態適配與績效,即企業智能制造建設過程中的目標管理。
數字化動態適配是對智能制造建設工作的周期性審視,以確保戰略與執行之間的有機關聯和“知行合一”;即日常執行不偏離戰略的方向和軌道;或者,根據實踐的執行結果來修正戰略的設定;又或者,確保數字化技術與業務發展的有機融合。
企業的智能制造建設工作,既是一場組織革命,也是一項戰略投資行為。為了讓戰略和執行服從于企業的發展,助力于企業經營目標(效率提升、營收增長、組織進化)的實現,必須對智能制造的戰略和執行進行績效管理,定期為智能制造的日常工作“測測速”,“量量溫”,“算算賬”。
對企業而言,智能制造是一趟“旅行”,它可能要持續數年,甚至十年以上。這趟“旅行”就像開車,需要企業眼望前方,手握方向,腳踩油門,目的地才有可能順利到達。在圖1所示的智能制造戰略與執行框架圖中,數字化愿景、策略與舉措就是“眼望前方”,數字化賦能與轉型就是“腳踩油門”,數字化動態適配和績效就是“手握方向”,三位一體,助力企業智能制造事業的順利達成。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gh_6b0db453ce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