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超市、便利店、文創、無人零售等業態所催生出的新物種,正在改變我們的消費方式。實體商業商業發展趨勢,路在何方?
新型書店:
實體書店逆襲的新模式
歷經幾年“寒冬”之后,中國實體書店從被網絡書店、電子書、手機閱讀取代的困境中突圍,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迎來新一輪突破與轉型的契機。
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全年新開實體書店超過100家,而目前開在購物中心里的書店品牌有70個左右,它們不僅以不僅以顏值取勝,更從運營模式、業態融合、品類創新、主題營造、增值功能等方面進行了多元化創新。
有報告顯示,在進駐購物中心的文創品牌中,書店品牌數量占比最高,占26%,是購物中心最青睞的文創業態。
? 新型書店的核心競爭力:
會跨界、更會融合:
跨界與融合是新型書店的特質,與咖啡、美學、沙龍、講座、教育等豐富內容進行跨界拓展,不斷創新和豐富內涵及體驗;
從單一售書轉向多元復合業態:
打造兼具文化屬性和多元體驗的文化生活空間,豐富人們的線下體驗和精神生活,升級為綜合性的文化場所。
? 典型案例:
誠品書店
臺北文化地標,文化業態只占30%
2015年11月29日,大陸首家誠品書店旗艦店在蘇州開業,據了解,這是是誠品集團的第46家門店,也是第一家誠品自持物業的門店。總面積達5.6萬平米的綜合體中,書店占據了1.5萬平米,剩余的面積由文具店、咖啡館、餐飲、服裝店、家居店、展覽館等組成。
整個誠品業態分布中,零售占40%,餐飲占25%,文化和生活服務分別占30%和5%。誠品蘇州另辟四處特色空間,和三家店中店,讓烹飪實演、手作體驗和音樂藝術展演等輪番上演,呈現閱讀與生活的連結。
鐘書閣
傳統書店轉型標桿,被譽為“最美書店”
2013年在上海泰晤士小鎮開業后繼續擴張,陸續挺進成都、蘇州、無錫、西安等城市。作為老牌連鎖書店——鐘書書店的轉型產品,鐘書閣逐漸成為一個文化地標,還被視作中國實體書店轉型的一個標桿。
泰晤士小鎮店內的九宮格書、回字形書、書的階梯、立面字墻等特色風格營造出了書天書地的感覺,吸引了不少人慕名拍照。除了“高顏值”、“最美書店”、“文藝范”等評價外,鐘書閣各個門店均有自身的特色,結合每所城市的文化特點,呈現出創新、多元化的設計風格。
西西弗書店
閱讀體驗式書店、統一的門店風格
誕生于1993年,經過二十多年發展,西西弗書店經營范圍涉獵圖書零售、圖書定制出版、咖啡飲品、文化創意產品等多個文化領域,并以閱讀體驗式書店為主要經營形態。
每個門店設計相似,店內空間規劃包含“park書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7&12閱聽課”等子品牌空間。
物外書店
中國傳統合院建筑設計,極具人文氣息
2015年1月31日,武漢本土書店品牌物外書店在漢陽王家灣商圈人信匯購物中心開業。由臺灣建筑界泰斗、誠品書店設計師李瑋珉操刀設計,主色系為深棕色,以天井為中心,形成中國傳統合院建筑形式,營造出知識殿堂的氛圍,閱讀空間10,000㎡,藏書4萬余種12萬冊。書店每個周末都會舉辦各種讀書分享、沙龍、文學、藝術、作家等人士來此演講活動。
上一篇:全球最成功的付費會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