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零售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指出,當前便利店行業面臨三大發展痛點。
缺乏便利店特色,便利性優勢難以體現。
在中國,大多數的便利店都與中小型超市沒有明顯差異。在貨品選擇上,沒有自主開發新的商品或者領導其他人開發特色商品的能力。
商品種類與陳列也都雷同,大都只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就像是超市概念的復制,或者說是延伸。并沒有真正意義的突出便利店的特色。許多中國消費者更將便利店視為街頭巷尾遍布的小賣部。
然而在歐美,品牌和服務被視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據相關調查顯示,獨創商品占50%以上才能達到30%的毛利,才能體現出一個便利店的獨特個性。
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物流配送環節較弱。
當代的連鎖便利店仍然延續著傳統的用紙筆記錄的管理經營方式。雖然有不少連鎖便利店已經引用了現代化的辦公設備進行一些交易經營記錄。
但他們并沒有在實際的操作中形成較為完善的營運辦公網絡,在信息共享、物流配送和商品采購等方面還是使用人工操作過多。這些對于連鎖便利店的發展都有著較大的局限性。
自身經營水平與管理能力落后,缺乏合理政策支持。
便利店經營特點之一就是運用先進的現代計算機技術提供信息化的技術支持,而目前很多連鎖便利店缺乏這一方面的技術支持,使得各個連鎖便利加盟店之間在日常經營中出現信息交流不暢等問題,影響正常經營活動。
同時,便利店企業管理精益性亟待提升,以對抗成本增加的局面。
據統計,2017年,便利店行業中水電、人工與房租成本分別增加了6.9%、12%與18%。店鋪資源加速稀缺,以至于未來租金成本上漲壓力仍然存在;人員流動性大幅提升,加劇人員成本的上升,而水電成本的增加亦不容忽視。
資本持續關注便利店發展。前瞻產業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7月9日,便利店市場中共有71起融資事件,而大多數便利店的融資目的均為智能化、數字化轉型——無人便利/無人零售,同時降低成本。
其中,天使輪、Pre-A和A輪融資占比過半,無人便利初創企業發展火熱。
巨頭布局無人便利
便利店發展轉型核心仍在運營效率和消費體驗
無人便利店成為便利店行業的新玩法,分為開架式和閉架式兩種。2017年,無人便利店市場規模約0.4億元,預計2020年可達到33億元。
無人商店概念從誕生起就自帶資本、互聯網光環。國內品牌便利店紛至嘗鮮,除了上圖中的資本密布,國內互聯網巨頭也在緊跟實體布局。
例如京東全資控股的無人便利店,以及阿里巴巴全資控股以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為依托的無人零售概念試點項目。無人概念將推動消費者購物路徑全面走向數字化,催生多種零售業態。
2017年,無人便利店密集地落地,其中一部分又慘淡關店收場,說明便利店的轉型、演進不能只是靠“無人”來減成本、提高科技新潮附加值,更應該關注的是便利店運營的效率和消費者本身的購物體驗。
傳統便利店在供應鏈、客戶管理和智能門店等方面積極探索數字化變革,如7-ELEVENded供應鏈信息系統、全家的CRM等。
同時,便利店也應緊密圍繞自有品牌和鮮食、半成品,建立商品差異性,來貼近目標客群的生活方式,細分商品、店群或子業態,整合復合業態和增值業務,提供一站式體驗。
前瞻認為,便利店需根據短、中、長發展階段的不同任務目標,來逐步實現全面能力提升。
文章來源:騰訊創業 公眾號qqchuangye